暴雨瘫痪京城:北京紧急预案遭质疑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说,7月10日16时北京经历一场暴雨后,从一片泽国中艰难逃回家的北京人,都觉得自己遭遇了生平未遇的大雨。有人说“我当了回舰长”,有人说“我是游回家的”,还有人说“莲花桥底下真的可以种莲花了。”

但随着数据的公布,人们终于从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嘴里了解到,这仅仅是一场“五年一遇”的暴雨,“市区平均降雨量23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56毫米,最大降雨点为天安门,降雨量106毫米。”按气象专家的解释,这场雨之所以成灾,是因为单位时间降雨量大,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能力,导致道路排水不畅,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

虽然北京城区防汛指挥办、市政公用、电力、交通等部门参与防汛的总人数达到了近6000人,但事实依然是:道路中断、车辆抛锚、地铁进水、警方在混乱中束手无策……

政府部门认为,本次排险最大的亮点是各部门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在专家眼中,最受诟病的同样是预案。“预案是启动了,但是这些预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在哪里?”一些专家这样质疑。

“我们的预案算是动手较早,较为完整的”,北京市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主任孟宪龙给记者看了一份4页的《北京市交管局防汛预案》。

预案列明应急情况下的组织领导者、指挥部人员构成、部门归属、任务分工、警力部署、工作要求等,但给记者的感觉是“理论”较多。而最具可操作的部分是工作措施,它包括:汛前准备;汛中指挥;特勤交通保卫;交通事故快速处理;道路施工管理;防汛培训等,这部分却只有不到1页。

相比之下,北京市建委、北京交通委员会下属执法大队和路政局的防汛预案,更简单得多,执法大队的预案竟然没有危机后的处理方案。

如此简单的预案在7月10日的实践中自然会遇到“不测”。北京市领导对北京市防汛总指挥部的预案显然也不满意,在一次工作会上,牛有成副市长指出,“指挥部应该制定一个一份有数字的预案,明确什么雨用什么方案。”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审看过不少预案。

他认为它们大多大同小异。“现在预案的通病是没有对危机进行明确的界定,没有分级处理的概念。”金磊认为,真正的预案不但要根据雨情采取不同对策,还要根据分管辖区进行调研,比如南城地势低洼,是内涝的重点,就不能使用和北城相同的预案。

预案制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所有的预案都没有最大灾害状态分析,这本是预案的关键部分。对专家来说,没有研究的预案只能是工作部署而已。有了预案就能执行吗?记者调查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的积水抢险预案是最具体的一个预案。它对北京市72处积滞点都做了比较明晰的表述。比如,莲花河东侧的积水原因是无雨水管线,在中到大雨时水深达到15厘米,积水面积是400平方米,应急方案是推扫雨水,抢险人数是4人,到达现场的时间是15分钟,负责人为高延林。

遗憾的是当记者打通了高的电话,他却对负责莲花河东侧路一事很陌生,“真不知道是谁给我安上这个负责人的?这个表(预案)我也是7月10日才知道的,当天晚上,水务局排水办公室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问我那几个地方的积水情况,我才知道自己上了这个表……”高对自己上了这个预案,表现得既茫然又无奈。

协调是最大的问题一个真正好的预案应该是什么样?金磊认为支撑应急系统的关键字是十几个部门的“统一管理、协调连动”。而协调的关键,是流程怎么设置,分工怎么安排和如何保证信息的通畅。

“7月10日的情况表明,沟通至关重要。”副市长牛有成深有感触。7月10日当天,指挥部的电话被打爆了,领导打,群众打,结果是都打不进来。水务局局长焦志忠也承认,需要和前线巡查的人员及时地沟通,结果前线的同志打不进来,指挥部找巡查的同志电话打不通,非常着急。

北京的城市排水管线的管理养护现分别由市政、区政、公联公路联络线有限公司、排水集团等多个部门和公司负责,公联公司的一处积水路段负责人说:“我们还在改制中,只是临时负责,将来该怎么管还说不好。”据了解,因为改革尚未彻底的缘故,排水管道多属市政工程管理处管理,而河道则属水务局管理。平时河道闸都是关着的,当大雨降临出现积滞水时,再开闸放水。而负责排水业务管理的水务局,今年5月才挂牌,搬来上班的只有4个人。据水务局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10日开闸的时间是8点多──而那时候雨已经下得差不多了。

此外,当日在下午5点多时,北京南城已经是一片天昏地暗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形容当时能见度不足15米,全靠车上的大灯照明。不少专家质疑,“路灯怎么就不能早点开?”可以追问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公众不能及时得到气象部门的信息,据说气象部门早在3点半左右就已经预报了这场大雨,如果当时能向社会发布信息,被困在路上的人会少得多。

北京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吴正华说,“这次降雨暴露了一个问题,各部门自行其是,所以要把大家的预案进行统一协调,协调起来才能发挥各家的资源、人力、物力。”早已暴露的问题其实,很多问题在6月16日就暴露出来了,那天北京降了一次中雨。

在那次降雨过程中,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公联公路联络线有限公司纷纷出动抢险巡查车辆、抢险人员和水泵,市防汛指挥部副主任刘启来当天正值班,他说,那天连领导带司机一共5个人,处理起问题已经有点手忙脚乱──据介绍,市下属的指挥中心一共85个,市防讯指挥部的3个值班人员,1个领导的设置显然无法应付突发事件。

6月的那场中雨过后,排水办还对三处积水较多的地方提出了整改意见。如人民大会堂南门,积滞水面积达150平方米,深7~8厘米,需增加雨水口,但到了7月10日的大雨,该处仍然是重灾区──原来提出的解决方案报交通部门后,尚未批准。

在6月25日城区防汛指挥部的成立大会上,指挥部曾经明确提出,今年汛期要确保立交桥下及低洼居民区积水深度不超过30厘米,重点积水立交桥下要设置水深标尺或警戒线,防止车辆在桥区熄火。遗憾的是,这些标尺和警戒线至今未设。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杂七杂八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