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归档:六月 2003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0―序

底特律 -0- 序 贴一组照片,辅以文字,试着介绍一个城市 – 底特律。不按照时间顺序,也不完全按地点顺序,所以大概不能算是游记。也许读过之后你可以告诉我它算是什么。 美国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是车轮不是别的什么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在一般家庭的普及无疑深刻地影响了近一个世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国独一无二的高速公路网络正是在和汽车工业的不断相互推动下才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底特律孕育了汽车工业。美国最大的三家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发源与兴旺的都是在这个城市,所以它也被称为“汽车城(Motor City)”。 底特律对我个人还有一点点特殊: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就是在底特律国际机场,然后再从这里转机到当时大学所在的小城。底特律机场是西北航空公司的枢纽,想来不少来美国的人都跟我有类似的经历吧?只记得当时从飞机上俯瞰城市,在头脑里印下的是延伸的公路,繁茂的树木和碧绿的湖水。那时候真是什么都新鲜的不行。不过之后就忙学校里的事,又不在同一个州,就没有再怎么想起这地方。 再次对底特律发生兴趣,是和一个德国青年Mike闲聊。那时已经搬家到现在住的地方,距离底特律只有四十分钟车程。Mike问我有没有去过底特律,我说没有。 “你真应该去看看。” “噢是吗?那里很漂亮吗?” “你应该去底特律看看。这样在你回到中国以后,可以跟你的朋友们说你到过美国一个有名的大城市,它比中国所有的城市都要糟糕。” 我。。。#!$%!!@#$!@#$%! 大概Mike就是打算这么跟他的德国朋友说的。 真正想拍摄底特律的念头是在两个多月以前半夜里上网时突然跳到我脑子里来的。那时候我已经有快两年时间不摆弄相机,除了给家人拍拍旅游留念照什么的。有了这个想法,就到网上去查了一些资料。同时找到了理由买我的第二部单反机身。:)从三月初到现在四月底,我把这个作为一个给自己制定的大作业,花了大约5,6个星期六和一个星期四,拍了十五个胶卷,主要是正片,还有少量黑白。到现在还有一个卷没有冲出来,另外两个卷下落不明。 按照惯例,先介绍一下地理位置。 五大湖区的水从休伦湖(Lake Huron)向南流向伊利湖(Lake Erie)。在进入伊利湖之前先经过一片小水域 C 圣克莱尔湖(Lake St. Clair)。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由一条狭长的水道连接。300年前,法国探险家卡迪拉克(Cadillac)在这条狭长的水道边上定居;Detroit 这个名字来源于法文d’etroit,意思是“the strait(峡)”。现在这条水道就叫做底特律河(Detroit River)。河的西岸是底特律;东岸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温莎城(Windsor)。 (作者:王恒,[email protected],http://www.umich.edu/~hengw/) 星星生活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及来源。 相关新闻: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8―跋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20440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7―无家可归者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20439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6―涂鸦(Graffiti)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20438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5―城市废墟(三)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20437 (精彩组图)王恒:北美汽车城底特律采风―4―城市废墟(二)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陕北万人示威抗议政府收油井

由于国家强行回收陕北(陕西北部)民间油井,导致投资者陷入困境,利益受损,数千家庭可能倾家荡产,近日陕西陆续发生投资者向当局示威事件,6月27日更发生上万名投资者到榆林定边县政府示威,要求当局给予答覆。示威活动持续了两日。县政府官员表示,油井回收是国家的政策调整,并非地方政府出尔反尔;而且为避免投资者受损,地方政府已尽己所能,目前还在全力善后。 财经时报报道说,示威者大部分是农民投资者,在过去10年间响应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号召,投资高风险的油田开采。有的是高息借贷入股;有的是卖粮食、卖家畜和土产,甚至把嫁女的「礼金」也拿出,投到油井开发;也有外地投资者投巨资参与开发。报道指,仅与定边县石油公司联营进行石油开采的就有170户民营企业,大部分以个人入股形式组建。 但从1999年开始,国家收回地方采油权力,明令禁止地方开采。今年3月陕西省开始强制收回民间油井,其中延安、榆林两市共有15个县、近千家联营公司、约50亿元的油井资产被当局要求强行收归国有,引发了投资者的困惑和不满。6月23日,榆林市3000多名投资者代表前往陕西省政府示威,抗议当局「无偿收回」;27日,上万名示威者聚集定边县政府,和平抗议。 《财经时报》记者当日下午在定边县城所见,这个只有30万人、尘土飞扬的陕北贫穷县政府门前,万人聚集,但没有官员出来面对群众的请愿。一名姓冯的农民说,他从1991年参与开采,累计投入20万元,合同签到2006年,但根据「补偿办法」他只能收回两成投资;一名来自内蒙古的姓陈女士说,她为油井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其中70多万元是父母和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大部分是高利贷,她哭诉自己将失去300万元,这会使她无家可归。 定边县政府一名姓刘的官员接受明报查询时证实,请愿持续了两天,29日人群基本散去,没有出现任何暴力问题。官员说,当年地方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石油开采并不违反政策,只是后来国家的能源政策改变了,才导致目前的情◆,这是地方无能为力的,并非出尔反尔,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名官员表示,目前县里正全力做回收油井的善后工作,已有详尽赔偿方案,大部分投资者是满意的。他说,其实不少投资者已经赚钱,只是政府理亏,想多要一点罢了。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温家宝突访淘大居民感动落泪

记者司马武综合报导/面对大批香港淘大居民,突然到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不断握着他们的手问:「家里好不好?家里好不好?」在SARS一役失去至亲的居民听后感动得流泪;探访首爆疫情的沙田威尔斯医院时,温家宝逐个医护问:「你们有没有病倒啊?」重复的问候,勾起医护情绪,有人亦差点落泪。「平民总理」30日没有事先张扬的声声问候,令疫症以来历尽风雨的港人,也不禁动容。 明报报导说,温家宝访港第2天,三十日早突然走到曾爆发SARS、酿成42人死亡的淘大花园探望居民,更到达重灾区E座这个连特首董建华亦未到过的地方,探访住在30楼、在怀孕期间染SARS死亡的汇丰职员许丽旋遗属,慰问死者丈夫郭善雄及一对子女。 其间,总理如慈父般紧抱许妇临终前剖腹产下的儿子郭翔星,又慰问身兼母职的郭先生近况。最后,郭的6岁长女名慧以钢琴奏出一曲答谢总理,场面感人,总理在郭家逗留约20分钟后离开。 苹果日报报导说,温家宝在离开E座后,道路两旁有数百居民夹道欢迎,群众情绪高涨,拉开横额并挥舞国旗、区旗,用普通话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温不停挥手致意,并主动与两旁的居民握手。他向居民亲切地说:「你们好,家的人都好吗?……对淘大的情况心很难受。」居民纷纷回应:「总理,你好!总理,辛苦了!」 一名姓黎老伯,并与温家宝交谈了一分钟,温家宝向他询问家的去水道有没有改善,黎因不懂普通话不太明白温家宝的意思,但仍表示总理好亲切、好体贴,同情受非典打击市民的不幸遭遇。另一名E座居民,同温家宝握手并听到问候后,禁不住泪流满面。 由于市民不停涌前欲与温家宝握手,现场情况甚为混乱,在场维持秩序警员,最后要筑起手链,护送温的座驾离开。有居民表示,总理远道而来关心他们,大家都好感动,证明淘大再无沙士,其他人也不用害怕,而作为特首的董建华,早就应该学温家宝这样,体贴、关心淘大居民。 温家宝特意走近群众,由于市民太热情,近百名中南海保镳及警方保护要人组(G4)即手拉手保护。温家宝沿途都向居民微笑挥手和握手,不断说「多保重…多保重」。其间,他向一名老伯问:「下水道(污水渠)有没有改善?」表现对淘大情况甚为掌握。 温家宝离开时,又与近千名居民近距离接触,每见一居民,即问候「家里好不好?」又向一名伯伯说:「辛苦你们。」不少居民听到「平民总理」短短一声慰问,已被感动落泪,包括一名在疫症中丧夫的妇人。温家宝向在场记者表示,SARS在香港夺去太多人的性命,随即说出在淘大共死了42人,单是E座已有22人死亡,心里感到很难过。他希望在这次灾难中,给予受影响市民适当的保障和照顾。 大公报报导说,一个小时后,温家宝探访过威尔斯医院后,又顺道到沙田新城市广场参观。对温的「突然」到访,居民及商店职员感到十分兴奋,争相上前希望与他握手,甚至索取签名和合照。温家宝无论上楼梯,抑或行进店铺,均被一团团的人群包围。他先到一间中式饼店,与店员倾谈,再往一所超级市场参观。他停在一档摊位前,问里面的三名女店员:「你们家里的人好吗?」「你们的家人是做什么工作的?」那三名女店员忙不迭回应:「很好,他们都很好!」 温家宝离开后,一名饼店女职员说:「一直听人说温家宝总理很亲民,很和蔼,今日见到他,才知道这是真的。」曾染SARS的内科医生许睿认为,温家宝到访带来支持,等同鼓励全港医护。不过,在8A病房工作的健康服务助理娥姐则稍嫌温来得太迟,因为已有医护殉职,但仍感激他的关心。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温家宝「亲民」突显董建华无能?

多维社记者司马武报导/在香港政府精心的安排下,中国总理温家宝三十日在香港第二天的行程中,充份流露他「温情爱民」的一面,只是特区政府刻意的铺陈,却突显了特首董建华的无能和呆板。温家宝在巡视淘大花园后,一位当地的居民说:「如果他(温家宝)是我们特首,香港就可以翻身了」香港媒体还特别点出,陪同温家宝访问淘大花园的董建华,还是第一次进入病患者的家居,而温家宝却是驾轻就熟的慰问一家SARS病患住户。 中国时报报导说,温家宝的香港之旅,基本上可说是中共新一代领导层对香港的公关之旅。温家宝对香港,几乎是好话说尽,只是对董建华的赞赏,适可而止。在香港的货柜码头参观后,他说:「香港人取得的成就,是香港人的自豪,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豪。」甚至当有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七月一日大游行时,他也不愠不火的回应希望香港人能制造一个让外资进入香港稳定的环境。 温家宝早上坐船到过葵涌货柜码头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参观后,然后到SARS爆发重点的威尔斯医院和淘大花园巡视,之后又探访港大学的医学院。这项安排可见香港特区政府的苦心,因为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在追寻,温家宝在探访中文大学附属的威尔斯医院后,也被安排访问香港大学的医学院。 东方日报报导说,自中国改革开放后,近年的中央领导人访港时,皆会穿上「机恤」显现亲民形象,香港政论家及公关界认为,温家宝在港的亲民形象十分成功,其「突发」的行程更引来市民惊喜的良好效果,其亲民程度尤胜港府官员,显示出「中央领导人较香港地方官更亲民」的形象,甚为难得。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温家宝今次与本港市民作近距离接触,是其一大成功之处,亲民表现较其他曾访港的中央领导人为突出,甚至胜于香港的官员。而温家宝部分行程未有预先公布,除获得突发的效果外,更可避免有示威人士等候等尴尬场面,做法十分聪明。 香港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协会会长石嘉丽指出,温家宝由二十九日落飞机主动走到传媒镜头前向市民打招呼,已属亲民的一大步,三十日又与市民有近距离接触,令市民十分受落,亲民印象十分成功。 苹果日报引述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蔡子强说,温家宝总理呢次访港,向特首同港府高官示范乜系领导能力同魄力,董建华过去几个月连病房都唔敢入,更加唔敢去淘大家访,系咪怕面对群众?我觉得将董建华同温家宝比较,太抬举董建华,两个人能力、见识,高下立见。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卢兆兴认为,温家宝亲自上楼探访淘大花园居民,完全反映到中国领导人要体察香港民情用心,亦显示出□亲民作风。比较之下,董建华过去几次都□上楼就真失败,再一次证明董智囊无能,搞公关系一大败笔。 由于多位领导人皆曾穿上「机恤」,故令人怀疑当中是否有防弹作用,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则指出,未听闻中国领导人所穿的「机恤」有防弹作用,由于防弹衣只能保护身体,无法保护头部,而专业杀手所使用的步枪更可穿越钢板,故相信温家宝所穿的「机恤」应无防弹效能。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中国六大报业集团准试点改革

多维社记者鹿迪报导/中共主管文化宣传工作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上周主持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并部署改革试点工作。据消息人士透露,全国三十八家报业集团中,北京日报、天津日报等六家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被指定为新闻媒体的改革试点,试点内容涉及出版方面外资的引进。 星岛日报报道说,引进境外媒体进入内地试点也已经在非正式场合被提及。在六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于北京召集全国新闻出版和文化单位副厅局级干部以上参加的会议上,李长春强调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勇于实践,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参加会议者还包括被指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新闻和出版单位的负责人。 会议内容涉及中国媒体政策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将报纸与各级党组织、政府完全脱钩。党报只允许中央、省市一级党组织主办,取消县区级党组织办机关刊物的权力。现存的部门报刊也将根据市场化需要转型和优胜劣汰。 虽然官方一再强调新闻和出版业的改革尚不考虑国外资本介入经营权范围,但消息人士透露,目前不仅已经有出版社和出版集团被内定为合资经营的试点,而且引进境外媒体试点的考虑也正在逐步成形,至于具体可以进入的经营范围,将从自然科学类开始,依次逐步向学术类和时政类呈梯级开放考虑试点引进境外媒体。 而在此之前,香港文汇报报导说,针对有媒体报道中央对党报党刊改革将只保留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一事,该消息人士表示,这只是正在讨论中的问题,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实,不排除有其他改革方案的可能。 据悉,在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研究的议题中,有关于党报定义的讨论,党报是指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党委的机关报,按此定义,「中央只保留三报一刊」的说法则显得不够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下半年,中央将加大包括新闻报刊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部门主办的报刊将与现行主管部门脱钩。 大公报报导曾报导,中央只保留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党中央的理论杂志《求是》,其他中央级报纸、杂志和各行业、各部委报刊,一律和原单位脱,另由政府监管成立的法人团体来管理。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只保留一份省(市)委机关报,其他报刊也一律和政府部门脱,由法人团体管理。 据透露,此次改革的主旨是清理报刊的外部环境,重点是清理整顿部门办报,使党报以外的部门报刊实现「停、转、并」。专家表示,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报刊体制。以前,办报人只有依托一定的行政、事业等部门或组织才有资格向新闻出版署申请刊号,而此次高层却主动将报刊与部门脱钩,意义十分重大。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三十日表示,目前的新闻改革进展「很符合逻辑」,实际上学术界和传媒界在内部已经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个案的积累促成了合法化和规范性政策的出台,同时也不排除领导层的改革意识加速了这个进程。 喻国明指出,考虑到资讯安全和权力控制,目前政策上对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仍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但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并非一种异己力量,它的特性是可以「为我所用」。随着投资和融资比例的变化,资本引进效果的评估,资讯资源的分享机制就会建立。他认为这个走向全面市场化开放的过程将为三至四年。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温家宝拒评香港「七一大游行」

多维社记者司马武报导/7月1日是香港回归6周年的日子,民间人权阵线估计,至少会有10万市民选择另类「庆祝」活动,于1日午3时参加「反对23、还政于民、七一大游行」,以示对《基本法》23条立法的不满。1日中午将结束访港行程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首次回应有关游行的提问时,只简短回应说:「我们希望香港创造一个有利于外资进入香港的稳定环境。」 明报报导说,由民间人权阵线发起的「七一大游行」,有超过40多个团体表示支持,加上多个专业界别呼吁市民参与,主办者相信至少有10万人上街。碰巧1日是回归纪念日,特区政府亦举办多项庆祝活动,包括宴开百席的回归晚宴、送免费戏票、多种康乐设施免费入场,有人指这是与民阵「争客」。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多达四成市民准备参加「大游行」。另外,受访者中更有多达三分之二(66.5%)希望温家宝总理可以在港多留一会,看一看「大游行」情况。 大游行持牌人、职工盟李卓人反指影响外资、造成分化不稳的始作俑者是董建华,他说:「我希望他(温家宝)知道,影响外资的,是政府就23条立法,以及董建华政府的连番施政失误。」 民阵发言人蔡耀昌估计,总理既要「挺董」、支持23条,同时亦理解香港民情汹涌;面对两难局面,唯有回避问题。他指很难估计1日游行的人数:「相信会比去年12月的游行规模更大,可以是10万,可以是20万,也可以是100万人。」 民主党上月27至29日访问了859人,发现44%受访者表示会参加游行,当中77.7%人是为反对23条立法,12.9%人不满政府施政,6.3%则要求董建华下台。55%人表示不会出席游行活动。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自由党主席田北俊被问及游行对政府的影响时说:「就算不是10万人上街,不少民调已显示,市民对整体社会发展是不满意。」他又说:「我有些中产朋友都说要上街,现在天气那么好,若不是对社会有意见,都不会得闲无事而上街,政府应关注这问题。」 民建联副主席叶国谦不相信所有游行者都是反对23条,可能只是对23条了解不多,人云亦云。他又希望大家抱□对「香港好」的想法,做些对香港未来有承担的事。 苹果日报报导说,温家宝30日参观港大医学院时,却以「未有安排」为理由,罕有地婉拒与大学生对话,一反其亲民作风。港大学生会原本准备了两封反对第23条立法及要求平反六四的请愿信、一张写有「我们要新闻、资讯自由」的纸板、一块写有「民主」的石头,及一盆盆栽送予温家宝,但保安员却以安全为由,要求他们将「礼物」移到较远地方。 对于未能与总理对话及递交礼物,港大学生会会长麦嘉晋坦言感到愤怒及不满,「我好似做粉饰太平布景板,净系拍手,连问问题机会都□。」他强调会要求校方解释,并期望透过特首办将「礼物」交予1日离港的温家宝。 东森新闻报引述台湾陆委会发布「香港移交6周年情势研析报告」,报告分析自移交至今有149九件报载争议事件考验大陆对香港「五十年不变」的承诺。今年3月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除造成社会人心浮动情绪紧张,经济成长受挫,国际形象受损,亦产生对北京政府及香港特首的不满。 陆委会报告中说,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即国家安全条例),引发朝野激烈的争辩冲突,导致社会分化,港府面对严峻的挑战。陆委会指出,香港与大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措施虽已达协议,然而香港如何保持独立的海关、独立的金融体系和港元地位以维持其竞争优势,以及克服大陆行政不透明、法规复杂、各省市不同调等问题,仍待观察。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创造世界深潜纪录的潜水艇失踪

多维社记者宁方报导/一名日本官员30日透露,世界上潜水最深的“凯科号”潜水艇(Kaiko),已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失踪,这是对国际深海研究的一个打击。 该官员说,5月29日,凯科号潜水艇正在日本南部地面以下2.9英里的海床上展开地震研究,忽然台风来临。母舰上的操作人员决定在台风来袭前暂停研究,却发现联接潜水艇的缆绳断裂,潜水艇下落不明。 按照设计,在缆绳断裂后,凯科号潜水艇应该浮出水面,并释放可跟踪的信号。研究人员一度发现了信号,但未能确定其准确位置,怀疑它要么飘走了,要么沉到海底。 据悉,凯科号无人潜水艇为亮黄色,长10英尺,重约6吨,由日本海洋科技中心操纵。该中心发言人说,将于7月1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搜索。 凯科号潜水艇装备有两个机械手和4个电视摄像头,造价为1500万美元,是全球唯一可以潜到水下4.34英里的仪器。1995年,凯科号潜水艇曾下潜36008英尺,到达太平洋的最低点,创造了深海潜水世界纪录。 华盛顿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底研究部主任莫尔(Barbara Moore)称凯科号潜水艇是独一无二的仪器,它失踪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令人非常失望”。 日本科学家正利用凯科号潜水艇从海底带上来的新细菌研制新药,研究深海地壳的变动,分析深海生命。凯科号潜水艇发现深海存在180种微生物,他们位于海底6.25英里以下,那里的水压是还平面气压的1000倍。 作为一个搜救工具,凯科号曾帮助寻找一枚落到太平洋的日本火箭,帮助打捞2001年被美国海军潜艇意外撞沉得日本渔船。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温州亿万富豪病逝家庭内讧争遗产

37岁的温州乐清籍亿万富豪胡加招英年早逝,留下的遗产引发了一场罕见的诉讼:死者母亲状告乐清市民政局,提出儿子生前的结婚证系他人一手包办,要求撤销这一婚姻登记。如果这一诉讼请求成立,胡加招29岁的妻子张明娣就将与数千万遗产失之交臂。   富豪母亲在温州乐清市起诉儿子婚姻无效之前,张明娣在上海提出了继承胡加招遗产的诉讼,她和她不满一岁的女儿要求继承的遗产为4100余万元。   遗产案沪上沸沸扬扬有人同情老板娘   胡加招的实业主要是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6月23日,记者来到上海,想要找到这桩亿元遗产争夺案的女主角───以胡加招妻子名义起诉法院的张明娣。   每日商报记者在审理此案的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门口给办公室负责人打电话,他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后一再表示:案件没有判决,法院不接受媒体采访。他也不愿提供案件当事人的联系方式。   在法院吃了闭门羹,只好另想办法。在出租车上,记者试图与的哥聊起此事,没想到的哥连连说知道这件事情,这个案子在上海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打官司的人就是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老板。上海的报纸都登了。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很有名气,听说大老板死了,留下老板娘与老板家里人争遗产。要争的钞票大概有1个亿哩。嘿,这个有钱人,钞票来不及花就死了。的哥说着,把记者带到了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此时是早上8时半,市场进进出出的人摩肩接踵,人气很旺。   在市场总台,记者向服务小姐表达了想与市场负责人见面采访的想法。服务小姐互相神秘地相视一笑,然后给市场某干部打了电话。   这名干部听说记者想要采访遗产争夺案,便在电话里轻声说,请记者到6楼。记者到了6楼,他已经在办公室门口迎接了。他说,这个市场现在这么发达,都是老板与老板娘一手创下来的,现在老板死了,老板家里人不承认老板娘与老板结过婚,市场里很多人都很同情老板娘。办公室里偶尔有人进来,他马上转换话题,告诉记者这家市场是上海第一家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市场,最早买市场商铺的人现在几乎都发了。   人走后,他悄悄说,市场里现在很敏感,他们做手下的不好明说什么,只有凭良心做事。接着,他帮记者联系了当事人张明娣。不巧的是,张明娣此时人在北京,她请她的弟弟接受记者的采访。他的弟弟审核了记者的记者证后,再三问记者是不是对方派来的后,才把记者带到一个僻静的茶楼。   富豪曾是“负翁”锲而不舍追女方?   张明娣的弟弟说,胡加招与张明娣的爱情创业传奇始于1997年。当时,与他倾心相恋的宁波女子张明娣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她为他生下女儿不久,胡加招便因病而亡,留下她独自面对与胡家的遗产争夺案。   张明娣出身生意世家,她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姐和二姐都在生意上很成功。1993年,张明娣大专毕业后工作了四年,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家里人希望她也做生意,她决定再到商业院校深造。1997年,她考入温州师范学院就读涉外经济专业。   因为生意上的原因,张明娣的二姐时常到温州。这一年底,二姐在温州带张明娣出席一次朋友聚会,认识了胡加招。这次聚会后没几天,张明娣就和父母一起到上海过春节。这期间,张明娣二姐的一个朋友王某到上海为张明娣说媒,对象就是胡加招。张的弟弟说,现在姐姐与胡家闹出这么大桩官司,全是王某一手策划的。   胡加招是温州乐清市人,早年丧父,下有一弟两妹,生活相当拮据。他从20岁起就开始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经营足迹遍及昆明、北京、上海等地。当时,胡加招已经离婚,不仅要独自抚养儿子,还要照顾弟妹。起初,张对胡并没有什么好感。胡加招遭到拒绝后并没有灰心。他仍然不断请王某夫妇来人来电游说。   在逆境中,胡加招体现出的不服输和勇于负责的态度渐渐赢得了张明娣的好感。随着交往的加深,胡加招也向张明娣坦陈了自己面临着事业上的挫折,正背负着上千万元的债务。但他表示自己绝不会放弃,一定会干出一番真正的事业。正是这份坦诚打动了张明娣,她看到了胡加招身上的一种什么事情都扛得起的韧性。他们决定先创业后结婚。   与一般人恋爱不同,他们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如何投资和经营,张明娣越来越多地参与胡加招的经营活动,帮他出谋划策。   女方亲友资助千万两年内财富近亿?   1999年,胡加招得到一则消息:上海市有关部门决定改建七浦路服装市场,招商引资,造高级服装商厦。张明娣曾在七浦路工作过,对周边环境和市场行情很熟悉。七浦路原来有着庞大的马路服装市场,人气极旺。一旦服装市场建成后,这些马路商铺就得进市场,那么商铺一定很俏。她敏锐地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当年11月,她和胡加招一起来到上海,经过扎实的调查咨询,更加认定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项目。一个月后,他们开始正式筹建上海新七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员工,准备投资立项,并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和资金。然而,胡加招当时还负债累累,因此公司的初创资金主要靠借。所幸,张做生意的二姐夫看在小姨子的面子上,一开始资助了1100万元,后来又资助了大笔借款,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终于正式开张。   市场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当时一间6平方米多的一层商铺就高达60多万元,然而还是有人抢着要。在市场里经营的商户做得好的,一年赚个百把万没有问题。市场人气空前火爆,绝大部分铺位被认购一空。胡加招和张明娣悬了两年的心终于落地了。由于张的二姐夫对公司的帮助很大,也成为股东之一。   夫妻曾经恩爱婚姻登记资料被换?   2001年10月1日,他们按照胡加招母亲郑松菊的意愿回到乐清,举行了隆重的婚宴。第二年初,他们到温州乐清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当时,是她和胡加招一起到婚姻登记部门申请结婚的,但是有部分证件没有带齐,而他们又急着回上海,所以托胡的堂兄胡加定去代领这份结婚证。当时,他们是在结婚登记申请书上签了字的。然而,怎么也想不到,民政部门提供到法院的申请书已经不是他们签字的那份。在法庭上她曾仔细辨认,感觉那份申请书是后来补上去的,纸张质地与前后申请书的不一致。但是,法院却说她拿不出证据证明这份申请书是假的。现在,她更想不到,就是因为两人没有亲自去领结婚证,被胡家人抓住了辫子,要求乐清法院撤销乐清市民政局颁发给他们的结婚证。还说胡加招生前多次拒绝与她结婚。   为了证明张与胡是自愿结婚的,张的弟弟还拿出了她姐姐与胡加招认购价值600多万的西湖高尔夫别墅的办理按揭的表格。上面写着,两人的关系是夫妻。   胡是去年9月发病的。当时,张正大着肚子。可能由于怀孕期间东奔西走忙于业务的缘故,张明娣早产了。9月中旬一天的凌晨,她感到一阵阵的腹痛。那段时间,胡加招的妹妹胡灵英一直与张明娣同吃同住。见此情景,胡灵英立即打电话到乐清老家,奇怪的是电话那头始终没有出现哥哥胡加招的声音,胡母郑松菊说前几天来了两个朋友,胡加招多喝了几杯,身体不舒服。   当时张明娣又怨又悔,原来,胡加招的肝一直不好,而酒最伤肝,所以只要张明娣在场,她肯定不让胡加招喝酒。听到这个消息,张明娣虽然有些担心,但她并没有想到这竟是一场噩梦的前兆。   当天下午,胡母郑松菊独自来到上海,她对张明娣的解释是:男人不能进产房,何况胡加招有病在身更经不起冲撞。就在这一天,张明娣生下一个女儿,虽然难产,但最终母女总算平安。   9月下旬,胡加招来到上海,直接住进另一家医院。为避免磁场干扰医疗仪器工作,医院不许胡加招打电话。可是不久,张明娣的手机就响了,胡加招在电话里悄悄地告诉她:“医院不让我打电话,刚才护士出去了,我才偷偷给你打。你和孩子还好吗……”   富豪逝后起纷争胡家划走千万元?   可是过不了多久,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胡加招因等不到可换的肝源,最终因病去世。他在去世前也没能看到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女儿小奕春的脸。当时,张明娣刚做完月子,拖着虚弱的身体到乐清奔丧。在墓碑上,刻着“配张氏”。然而,奔丧回来,一切都变了。张明娣怎么也想不到,当时与胡好时,胡家人把她当成发家的宝,现在却说她是霉星。胡的弟弟打来恶狠狠的电话。她也被迫从她与胡加招在上海的豪宅里搬出,与大姐住在了一起。而胡家还从公司账上划走了1100万元。无可奈何之下,她只好到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分割遗产的诉讼。经她盘点,公司和该公司投资的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的净资产均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而被继承人分别拥有两公司70%和85%的股权,另外还有3辆宝马轿车,上海、杭州等地四套别墅等财产。   胡家曾想调解3000多万了断?   6月26日,记者从上海赶到温州乐清。在乐清蒲岐镇一幢并不十分起眼的农民房子里找到了胡加招的弟弟妹妹和胡加招与张明娣的媒人王某。这房子在一个菜场的后面,周围的邻居都在加工海产品。   他们听说记者要来采访,起初有些抵触。他们说,有关他们的报道漫天飞,而找到他们的记者我们还是头一个。   主要负责接待我们的就是媒人王某,他说,他是胡加招的弟兄,关系很铁。为了介绍张明娣给胡加招认识,已经被胡加招埋怨过不止一次,说他怎么给介绍这么一个女的,一点都不会照顾人,只要钱。张与胡的相恋也并非张所言,是胡主动追张的,而是张的姐姐看中胡有钱,托他介绍的。   一旁,胡的弟弟气愤地插嘴:“张明娣出身生意世家,这是谁说的,她到底是什么出身,说出来可难听了。她们爸爸是养蜜蜂的。哥哥当时若没钱,她怎么会看上他?”胡的弟弟还说,办服装市场所有的钱都是他哥哥出的,都是胡家的。办市场他也出了很多钱,他自己打油井赚了1000万元。   王某继续说,胡加招不肯与张结婚,是因为加招很聪明的,一直在试探她。看她对他到底是不是真心的。那次婚宴我们不承认的,是张到乐清来哭着要办,那就办了个订婚宴。但结婚,胡加招是一直不肯的。所以到结婚登记处,还不带齐证件。这一点胡的堂兄胡加定可以作证。   胡加定闻讯赶来,他说:“我去帮张与胡办结婚证,也是张一直在求我。说,堂兄你帮我办办吧。所以,他们的婚姻是我一手包办的,瞒着加招的。”   关于那套上海的房子,王某的说法是,现在空着。而当记者问,有没有划走1100万元时,王某立马神情警觉,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你们是不是张明娣派来的。”他再次仔细看了记者的证件。   胡的弟弟又说:“张明娣心多少狠啦,她一张嘴就要钱,还不肯还哥哥的债务,说这些债务跟她是没有关系的。我都怀疑,她是早有预谋,谋财害命。”   胡的弟弟说,债务就有4000多万元,这样一来,胡家还要倒贴钱出去。没打官司前,他们曾与张的律师协谈了3个多月,当时同意给张2400万、3辆小车和上海、杭州两幢别墅,总值3000多万元。既然现在打官司了,张明娣休想再要了。   胡加定说:“她才嫁给加招多少时间啦,就有2400多万,还嫌少?”对小奕春,胡的弟弟说,他们还要申请亲子鉴定,这孩子是不是胡加招的还不一定。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同性恋骄傲游行 吸引百万群众

由 6 月 23 日至 29 日的同性恋骄傲周 (PrideWeek) 于昨天下午达到高潮,在多伦多市中心进行年度重头戏“同性恋骄傲游行” (Gay Pride Parade)。 多伦多年年举行的“同性恋骄傲游行”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同性恋公开大型活动,根据大会估计,活动共吸引约一百万游客参观,为多伦多市带来约七千六百万加元的经济效益。 游行于下午二时展开,从教堂街与布鲁尔街交叉口往西行进,到达央街后转南,直至登打士街,然后转东回教堂街。参加游行者共约一万余人,为了吸引旁观者的目光,无不出尽手段,极尽花枝招展之能事。或在半裸的身上涂抹五彩金粉、或打扮得妖艳无匹;群众的呼喊声越大,花车上的表演者就越卖力演出。 今年同性恋骄傲周的的主题是“ 3D ”,即“与众不同、挑战传统、神圣非凡” (Diverse,Defiant,Divine)。主办单位表示此为出柜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特质。 同性恋周的活动包括大量街头摊位及六个表演舞台,共计超过一百个社区团体参加活动项目,而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及让游客能尽兴游览,邻近游行的几条街皆封锁,车辆禁入。游行当天吸引了约一百万名观众参与,替游行中将近一百辆花车欢呼呐喊。 部分群众为了能找到好的观赏位置,亦是无所不用其极,游行队伍行经的街道上,只要能让人攀爬的物体,包括垃圾桶、电线杆、大型招牌、楼梯、甚至二至三层较低商家楼层的天台边,都能看到围观群众不惧危险,或坐或站,或随着音乐起舞狂欢。 “同性恋骄傲游行”是加拿大最大的同性恋游行活动,亦是北美三大中的其中之一,另外两个分别在三藩市与纽约市举行。 整个游行共耗时约三个小时,结束后群众移往教堂街进行街头狂欢,虽然下了点小雨,但群众的热情不减,狂欢将进行至隔日清晨六时。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中国科幻小说之父郑文光:在落寞孤寂中离去

  郑文光在6月17日去世后,中国媒体均保持沉默。在对科幻有着轻视传统的人们中间,这并不足为奇。   郑文光走得突然   据与郑文光一家有过密切接触的《中华读书报》记者陈洁说,就在去世的头一天晚上,他还照例和夫人陈淑芬通了电话,“请示”说:“我想喝点啤酒,可以吗?”在4、5月间非典最厉害的时候,他心脏病曾经发作过一次,几乎住院,此后夫人就禁止他喝酒了。陈淑芬很干脆地“不予批准”,郑文光开玩笑说:“我求求你了,就喝一点点。”陈淑芬说:“等非典过去,我回国了,你的身体也完全好了,那时再喝燕京,好吗?”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郑文光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陈淑芬问他身体感觉怎么样,他照例响亮地回答:“我很好。”这是他的习惯,他生病20年来,几乎从来没有抱怨过,也尽量不给他人添任何麻烦,总是那么安静。对所有关心他病情的人,他从来都是首先说“我很好”,然后表示感谢。   陈洁说,郑文光大多数时间是安安静静地看书、读报、收看电视新闻,偶然会评论时事、谈论影视和球赛,很少谈论往事,从来没有一次说过自己的病情。那天晚上,陈淑芬还是不放心,打电话问家里的小李,小李如实地说“爷爷有点不舒服。”于是,陈淑芬从美国给在安贞医院工作的医生孟康和张薇打了电话,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很关心郑文光和陈淑芬的身体。听陈淑芬说了自己的担心后,他们表示第二天会去家里看看郑文光。那一天很平常,郑文光11点多准时睡了。   第二天(6月17日)早上5点多,小李发现郑文光呼吸声有点异常,忙起来察看,这时郑文光已经不能说话,120很快来了,抢救了近半个小时,然后送到医院,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当时是5时53分。   新中国科幻的开创者   郑文光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回国。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   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由此把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的视线拉向了宇宙,并用精确的技术语言,描述了惟妙惟肖的“小康”和“大同”社会理想。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在20世纪50年代年获得“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这使他成为迄今唯一荣获国际科幻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50年代,郑文光的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集《太阳探险记》)、大型科学文艺读物《飞出地球去》、科普译文集《宇宙》。他撰写的纪念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的传记文学《火刑》,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中学课本中的语文教材。   文革期间,郑文光停止了文学活动,并被迫下放。粉碎“四人帮”以后,从1978年起,他出版了《飞向人马座》、《大洋深处》、《神翼》和《战神的后裔》等4部长篇小说和《命运夜总会》、《地球的镜像》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成为中国科幻的史诗性作品。   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1998年,他由于对科幻文学的重要贡献,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在读者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的会员,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种文字。   与西方科幻异趣,郑文光把注意力放在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美好的预言上。他说,“我的作品主要反映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欢乐、痛苦、爱情、挫折、胜利、斗争……”不过,他在晚年,也用科幻来抨击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郑文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如今就在神舟飞船的发射现场工作;还有的人毕生致力普及现代科学和倡导想像力,以消除几千年封建文化残留的愚昧和固步自封。   郑文光那一代科幻作家大都把美好社会到来的年限设定在2000年前后。有悼念文章说:“那些作品描写的世界成为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未来。”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吴岩说,“郑文光在开创新中国的科幻事业、在探索科幻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媒体为何保持沉默   郑文光去世后,连美国的科幻机构也发布了消息,然而,大大小小的中国媒体却几乎悉数保持沉默,使郑文光的去世显得异常冷清孤寂。   绝大多数人是从科幻网站上得知郑文光去世的消息。对他的悼念,因此也几乎是自发的。26日上午,科幻爱好者们冒雨纷纷来到八宝山兰花厅为郑文光送别,主厅里放不下如此之多的花圈,许多不得不摆在过道上。告别的人里面,有头发花白的拄杖者,也有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但在场的几乎没有记者。   一位网友说,但是,“中国的媒体只要有个小艺人的花边,可能就有大量报道。”一位科幻迷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但中国科幻却一直命运多桀。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然而,此后,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   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吴岩说,在1958年狂热的时代里,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轻易处理好伟大领袖的位置的,但是,对于一部关于未来世界的文学作品来讲,这个简单的问题本身便显得异常复杂。到2000年,毛泽东的年龄将达到107岁,在这个年龄,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伟大领袖是否可以“万寿无疆”,这便成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   其时,中国还开始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是否功过”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是否具有反马克思主义性”的运动。科幻的处境更加艰难。郑文光也进入了创作的漫长蛰伏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郑文光因此患上中风,停止了创作。如今,中国科幻走向复苏,但作为一个五千年来习惯于从历史和经典中寻找答案的民族,还一时难以适应科幻那种对未来的神奇想像、对无尽可能性的洒脱描述以及对权威的颠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先锋文学”,但在中国,仅仅被当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文学”。   科幻作家永远的童稚之心   在中国,科幻作家就像恐龙一样稀罕和不被人理解,但他们却过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恬淡生活。许多缅怀的文章都特别提到了郑文光“始终是一个年轻人─―有时甚至就是一个儿童”,以及他与妻子的相濡以沫、仿佛永远青梅竹马般的感情生活。   科幻作家星河回忆说,有一次,郑文光夫妇请几位科幻界人士吃饭,陈淑芬阿姨建议大家尝尝德国啤酒,“文光今天也喝一点”――大家还为郑先生点上了一支烟。“文光你抽烟啊?”离席后返回的陈阿姨故意问道。“郑文光不抽吗?”星河很惊讶。“上次好像也给郑文光烟来着。”“你不知道。”郑先生一字一顿,像个顽皮的孩子。   服务员开始上菜,但啤酒迟迟没来,郑先生指着桌子焦急道:“……德国呢?”服务员说“马上马上”,郑先生把脸一扭,一副小孩子没得到玩具的不悦神态。――率真稚气,毫不作伪。星河说。   陈洁回忆说,生活中的郑文光是内向而朴素的,话语不多。自他1983年患病以来,其饮食起居和与人交谈,多靠夫人陈淑芬代为照顾和解释。陈淑芬动情地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诚朴实的人,充满爱心,感情非常纯真。他本来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他还有很多想法,可惜他病得太早了。”她这么说着时,有时会不经意地轻轻爱抚着郑文光的头,郑文光就静静地坐着,像温顺的小羊。这个发生在相濡以沫多年的老夫妻之间的小小的动作,令这位记者感动了很久。   郑文光生前最喜欢读《水浒传》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晚年迷上了中国古代经典《道藏》。吴岩说,郑文光更应该属于那种稳定、平和,科学技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能产生伟大作用的时代。(千龙网特约记者小寒6月27日报道)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