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风不行下雪不行下雨也不行:北京交通何时行?

7月10日下午,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突袭北京。受其影响,北京共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情况,交通严重受阻。这场暴雨是继2001年那场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的大雪后,恶劣的天气给交通和城市公共管理的又一次“突发性考验”……

人民网报导说,集中的强降雨使得城区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情况,21个路段严重拥堵,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其中复兴桥下、阜成门桥下、西直门桥下积水水深达到50厘米,严重影响通行;二环三环几乎全线瘫痪;受降水影响,信号灯出现43处故障……

现场看到,北京各立交桥桥下的交通堵塞最为严重,二环、三环等环线基本全线拥堵,很多底盘较低的车辆陷入水中不能自拔,疏导车一直忙着将这些车辆拖出。而一些立交桥下面的积水都没过公交车的车顶,路边熄火的小轿车随处可见,很多行人在很深的积水中艰难艰难前行……

暴雨过后,北京多处地面出现塌陷。记者在展览路西侧商业银行门口前看到,马路突然塌陷,人行道上出现一个20米长,半米深的坑,雨水很快将坑淹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骑车的,步行的陆续有10多人掉到坑里。

由于雨水进入地铁1号线万寿路站,该站无法上下乘客,地铁公司决定列车暂时在该站甩站不停车,同时车站工作人员紧急用沙袋堵住各进站口,以防止雨水继续进入车站。大约20分钟后,列车运行恢复正常。

当晚晚九点,北京市防办为这次暴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通报了强降雨造成的损失。会议已经要求防汛、抢险人员坚守岗位,确保居民生命安全、房屋安全。同时要求对立交桥区的排水量和居民区排水量进行重新计算,今后将着手扩大排水能力,避免因积水造成交通断绝情况再次发生。

  为何这个即将举办奥运会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竟是如此弱不禁风,以至于一场大雨或小雪的袭击就足以使它崩溃?两次气象灾害都击中了北京城市气象服务、市政应变能力、交通疏导、防灾系统等多处软肋,但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又岂止这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周正宇说,从情况看确实道路运输系统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解决城市在这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北京市应从市政设施、路网路况等方面着手解决北京道路交通问题。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孟宪龙称,这场雨来的比较突然,造成了市政排水的不畅通,无论是立交桥下的积水,还是路段上的积水都是由于下水管线渗漏不及时,一些树枝、垃圾把下水口淤住造成的路面积水。

市防汛指挥中心一工作人员说,本次暴雨造成交通瘫痪、房屋倒塌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雨量过大,强度太高,高出道路排水能力;有些地区排水管道老旧,设计不合理,流量不够;一些建筑路段设计问题等。他说,北京的天气应急能力在这次考验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值得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短视的“亡羊补牢”与浅尝辄止的“反思”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二00一年那场大雪造成的交通大瘫痪,催生了由公安、交管、市政、环卫、气象多个部门组成的北京“雪天道路交通保障应急指挥部”的诞生,但是指挥部扫得了冬天的“门前雪”,却未能顾及夏天的狂风暴雨。

应该说,在这场雨中,北京各个职能部门出动是及时的,工作是尽心尽职的,但多是单打独斗,缺乏联动机制,因此效果并不明显。气象专家预测到了此次降水却没能料到是一场十多年罕见的大暴雨,市政部门及时出动参与排水,无奈一些排水管道老旧、设计不合理导致排水不畅,北京警方出动三千警力指挥交通,但到达现场却只能在水中无助地望着一个个拥堵地段,都不知道该从哪里救起。

北京堵车的症结,是空间结构问题,而非空间技术问题。因此全面考量并设法改造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宽而稀”的城市路网设计带来的弊端,亦是一个需有关部门倾力解决的难题。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星星聚焦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