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特稿)李政道:杨振宁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2)

(15)问:杨在给吴大猷先生的信里总结说,他做过的大错事之一,就是没有把得诺贝尔奖的论文的名次写成“杨和李”,并认为如果当时写成“杨和李”,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这个说法似乎太过简单,他怎么会拿这样的理由去说服他的老师呢?

(15)答:前面已说过,在我和杨振宁合作时,他不断地为排名次序感到烦恼、忧虑。他相信,利用排名次序就可以取得更多的、不属于他的学术上的荣誉。从这本传记里登载的杨振宁给吴老师的信来看,他至今还是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恳求将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

其实杨振宁这种严重的贪欲心理,在很早的时候就存在了。关于我和杨振宁1956年10月1日以李政道、杨振宁次序署名,发表在《物理评论》上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一文的排名的事,在1998年《杨振宁文集》中有下面的记载:

“简单地说,我曾想过要把我的名字排在前面,但后来决定不这样做。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我不喜欢在排名先后上计较,二则我要在事业上扶持李政道。”

显然,他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

前面也已经说过了,物理文献的署名习惯,其顺序是根据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而定。这种次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就如中文排名以姓氏笔划数目而定一样。可是杨振宁在排名次序的事情上,五十年来一直为一种患得患失的思绪所困扰,如入迷津,表现得十分执着,和他上述自欺欺人的解释完全不一样。

也许可以将1951年他向我首次提出排名要求的事情,和他上述自欺欺人的想法放在一起作一整体的分析。在1951年时,我和他合作统计力学的研究,带头第一篇文章的两个定理主要都是我证明的,写完后杨振宁要求,如果我不在意的话能不能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因为他比我大四岁。我对他的要求很觉吃惊,因为这并不是一般物理学界合作的习惯。但由于事出突然,当时虽感到很窘,但勉强答应了。稍后,我看了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对的。当我们写第二篇论文时,我把一些文献给他看,以说明年岁大并不是排名的考虑因素。而且,我又解释,第一篇文章里的两个定理,主要是我证明的,可是我的名字却不按习惯地被排在了后面。这样,杨振宁才被我说服,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和杨振宁的第二篇统计力学论文的名字排列次序便倒过来了,是依照一般物理学界合作的习惯,以李政道、杨振宁的次序署名。有了那次令人困窘的经历,我决定不再与杨振宁合作,除非是我自己已经在做的研究,他知道后,想参加,并向我提出要求,然后,由我加以考虑后才能决定。所以1952年我们初次合作分手后,隔了三年,至1955年才又有合作,而在这再度合作的时期中,从1955-1962年初,杨振宁没有再向我提出过他的反常要求。在我们的合作文章署名上,他不再恳求,希望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名字前面。当然他很清楚,这我也是不会答应的。可是就像您问题中所问,从他在给吴大猷老师的信里所总结的,和他上述自欺欺人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杨振宁的内心中还是极端矛盾的,对排名这个问题还是无法放下的。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常贪欲是不对的,但是不能控制,内心中还是非常想要贪。虽然他知道不应该,内心中还是想要千方百计地企图吞夺不属于他的学术上的荣誉。

杨振宁在文章排名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学术上的成就,不是文章排名次序可以决定的。(不然,也许更会有人改名,想做鲁迅笔下的阿Q─即AaQ了。)由杨振宁制造并公开化了的李杨之争更不是简单地把名次排列改变一下就能解决的。从他的这种后悔,他的所谓大错事,我们可以看出,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他那种不现实、不道德的贪欲,这已经与事实无关了。而且他竟然还要把这种既可笑又可耻的说法写信告诉吴大猷老师,是不是他自以为吴老师会同意他这种幼稚的说法呢?杨振宁的痴迷竟到了这种地步,真是令人难以相信。

(16)问:看来,关于李杨之争,要说的话你们二位都已说过,或许说,都已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了。那么,为什么在过了近二十年之后,杨振宁却又同意在他的传记里公开几乎全部的争论细节,公开发表从未寄出的信,公开发表他给吴大猷先生的信和吴先生的回信?而且,据知情人士透露,吴大猷先生生前曾明确表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准许发表这些信,而杨则借口恐怕保管人会透露而把信件索要回来并且发表了。是这样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听说吴大猷先生在世的时候,曾多次与人谈及您的为人和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这样的吗?

(16)答:杨振宁为了满足他一己的贪婪,毫无道义和情感地将我已过世的老师吴大猷先生强行卷入他和我四十多年前发生的合作分裂之争。杨振宁的行为使我感到十分震惊。他完全不考虑吴老师生平富有正义感的为人和一代大宗师的声誉。我为此感到非常悲痛。杨振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什么目的呢?

在吴老师逝世后,杨振宁借传记之便发表这样一封他单方面给吴老师的私人信件,他当然知道这封信不能对客观事实给以任何证明。可是他企图用这封私人信件,将他的名字和吴老师的崇高声誉在表面上拉得近一些,企望能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吴老师是支持他的,好像吴老师是反对我的。事实上,杨振宁的信纯粹是他的一面之辞,谎话连篇,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支持他的假话,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证明吴老师是同情他的。

《杨振宁传》里刊载出来的吴老师1989年7月14日给杨振宁的回信,在其开始部分里,吴老师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真相是不能永远掩盖着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在世人前争,而让真相慢慢的展现出来。”

杨振宁完全违背了吴老师回信上的希望!“让真相慢慢的展现出来”是所有正直和有正义感者都有的愿望。为了纪念吴老师,为了让真相展现出来,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事实提供出来,供大家分辨。

我想顺便说一下我所知道的这封1989年杨振宁写给吴老师的信所以得以发表的故事。据保管人向我的友人透露,吴老师在世时曾有明确交代,任何时候都不能发表这封信。但,杨振宁为了发表他写给吴老师的这封信,在吴老师逝世后曾多次向保管人索要,甚至谎说,他是为了保管这封信以防止别人将它透露出去,才要回这封信的。可是,结果却是为了他拿来发表!对这种做法,我还能说什么呢?!

吴大猷老师和吴夫人冠世女士在世的时候,都和我亲如家人,这关系大家都是知道的。您说,吴老师在世的时候,曾多次与人谈及对我的为人和人格的赞扬,我也偶有所闻。不过我认为,这是吴老师对我的一种间接鼓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17)问:江才健的书里描述了大量人际之间的故事,借别人之口,透露了不少暗喻、攻击、中伤。您对此有何评论?

(17)答:四十年来杨振宁千方百计地想占据和夺取我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是物理学家的每个成就和名誉都是经过很严格的学术考验才得以肯定的。杨振宁没有客观事实和任何严格文献的证明,他无法在学术上成功地攻击我。因而他转变方向,用耸人听闻的煽动性的手法,来重写历史。他欺骗的对象从物理学界扩大到一般善良的读者。他以为用暗示、中伤、造谣和各种似是而非的手段来攻击我,这样就可以完全达到他否定历史的目的。


图为一九九0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返台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与两位先后任中研院院长吴大猷(右二)李远哲(左一)合影。(中央社档案照片)

最近出版的《杨振宁传》完全不用客观的事实和严格学术界的标准分别真假。凡杨振宁单方面的宣称,凡杨振宁单方面写给已过世的不同学者的私人信件,连他已经撕掉和扔掉的信,甚至他没有寄出的私人信件,只要能攻击我,都可以突然出现,都可以发表,都可以充作所谓的“事实”,以假乱真。在一本传记中对别人进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侮辱,是非常罕见的。这种行为是很可耻的,也是极可笑的。

我相信,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公正的读者们是会看出真假来的。

18)问:李杨之争是历史,是现实。虽然,历史上类似的争论不乏其例,但终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能不能借鉴历史,趁两位当事人都还健在,使争论有一个合理的结局?进一步想问一下,您曾为结束争论、恢复和解作过什么努力?效果如何?您认为应该怎样结束这一争论?

(18)答:在科学史上,一个重要贡献的产生和确定往往要经过至少两个阶段:先是“思想突破”,然后是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或“实验证明”。如果是通过合作而取得成功,不同合作者事后的回忆,尤其对“突破”的产生,可能会有差异。往往是二人曾在同一工作场合讨论,A的回忆觉得A先有这突破的思想,B可能觉得B先有。但,二人的回忆,其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差往往是很微小的。同一客观事情,由于A和B不同的主观立场,其回忆可以不一样。但是,既然二人合作的成功已有公认,对科学史研究者说来,这类争论是不值得研究和分析的。

可是李杨之争则很特别。杨振宁1982年发表的和我1986年发表的回忆,在对当初1956年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什么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对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如何产生的回忆上却完全不同。两个说法在时间上相差了约三个星期,地点和情况也完全不一样。当时,这个思想突破,立刻就受到多位很重要的实验物理学家的注意,他们并立刻做了实验和分析,而且把分析的结果写成论文发表了。之后,当时做实验的人又发表了回忆文章。其中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经过均有细致、客观的记录。因此,很容易证明这两个说法中哪一个是假的。这种情形是比较惊人的,在科学史上可能也是空前的。

从前面我的回答中提到的文献和客观事实,以及当时参与宇称不守恒实验的物理学家已发表的回忆和专文记载来看,显然杨振宁的说法与事实不合,是假的。

在有了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后,宇称不守恒的系统性分析是我和杨振宁两人合作的,为此我们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奖,这荣誉是我们两人平分的。难道这还不够吗?

1946年我离开祖国后,第一次回国是在1972年。当我和我夫人惠?回到我们的出生地上海,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很想和我见面。

武之先生是众所仰望的数学大师。我在瑞士日内瓦曾和他见过面。1972年他已在医院里。我和惠?去拜访时,武之先生卧在病床上,病得相当重,说话发音均颇有困难。幸而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旁。武之先生觉得事属重要,每一句话,他说后,均由振玉女士重复。

武之先生请我去他病床旁,紧紧地将他的手握住我的手,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忍痛地向我说,振玉女士再全句重复武之先生说的话。武之先生说:“很清楚振宁和你(指我)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武之先生再次说:“你们(指杨振宁和我)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然后他更紧地握着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几句话。

我极受感动,带泪向武之先生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原谅杨振宁过去不应该做的事情,也一定尽力去忘记这些事情。”武之先生听了,手握得更紧了一些。

后来武之先生累了。当惠?和我告辞时,我们能够觉得出武之先生显现出的欣慰的笑容。回到旅馆后,惠?和我心情都很沉重,深觉武之先生的为人正直和伟大。

不久,武之先生不幸逝世。三十年后,惠?也已不在。可是我相信,振玉女士和那位旅行社的陪同,一定都记得这如此令人感动的经过。

之后,我一直努力遵守我对武之先生的诺言─完全保持沉默。可是没有想到十年以后,1982年杨振宁竟发表了如此不真实的文章,做出了这样新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使我1986年不得不写下《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1986年后,我又回到以前的沉默。但是去年杨振宁通过江才健着的《杨振宁传》,变本加厉地制造更多和更新的假话,使我不得不忍痛再一次打破沉默。

我十分清楚,李杨的矛盾,对中国的学术界,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个好的榜样。1972年武之先生病危时提出的要求:“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一直沉埋在我的心头。所以,多少年来,凡和杨振宁有关并有公益的事情,我都表示支持,决不抱个人成见。如1999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的高等研究中心大楼落成,我亲自参加它的庆祝典礼,以表祝贺。在1999年国庆前举行的友谊奖颁发大会上,我也表示了对他的谦让。2002年北京清华大学为杨振宁举行80寿辰庆祝活动时,我也请人专程前往祝贺。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外,同年杨振宁却授意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制造如此大批的、更新的假话公开地攻击我,这才使我被逼,只能又一次打破沉默。

下面是1986年我写的《破缺的宇称》的序: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

“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

“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同文的结尾是:

“我和杨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结束了。它的价值,不需要更多的说明,就如我们已发表的科学论文所表现出的那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是,使我真正感到伤心的,是因为新近出版的《杨振宁1948-1980年论文选及注释》一书使我不得不写这篇文章。”

而现在,使我更为伤心的是,在我和杨振宁合作结束后的四十年,杨振宁又和江才健合作出版了《杨振宁传》,使我又不得不再次破例,打破沉默,回答今天您问的这十几个问题。

事实上,对杨振宁如此这般的行为,我也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注:

《杨振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6页。Chen Ning Yang,Selected Papers, 1945 ? 1980, With Commentar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83 , p. 26.

1.3 BeVπ-介子产生的不稳定重粒子的特性R.布德, M.克瑞蒂安, J.雷特奈尔, N. P.塞缪斯, M.史瓦兹,和 J.斯坦伯格,物理系,奈维斯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Irvington-on-Husson,纽约,(1956年6月15日收到)《物理评论》103卷,No.6, 1956年9月15日,第1827-1836页。Properties of Heavy Unstable Particles Produced by 1.3-Bevπ- Mesons,R. Budde, M. Chretien, J. Leitner, N.P. Samios, M. Schwartz and J. Steinberger,Physics Department, Nevis Cyclotron Laborato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ton-on-Hudson, New York, (Received June 15, 1956)Physical Review, volume 103, number 6, September 15, 1956,pp. 1827-1836.

注 引文中之注11。

哥伦比亚大学五十年代重子衰变中早期宇称实验和其它回忆M.史瓦兹《宇称不守恒发现三十年》,R.诺维克编,Birkhauser,Boston Inc.,第11-14页。Early Parity Experiments in Hyperon Decay and other Recollections of Columbia in the Fifties, M. Schwartz, Thirty Years Since Parity Nonconservation, edited by R. Novick,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pp. 11-14.

β衰变和宇称不守恒吴健雄录自《实验物理探索》(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γ卷), B.马格丽赫编(普林斯顿,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1972),第101页。C. S. Wu, 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 (Vol. Gamma), ed. B. Maglich,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Princeton,1972, p. 101.

《杨振宁文集》第55页。Chen Ning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83, p. 26.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台北天下远见出版与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共同出版,2002年, 507页。

弱相互作用的历史,李政道,《高能基本过程》,学院出版社,纽约,1971年History of Weak Interaction, T. D. Lee, Elementary Processes at High Energy, Academic Press Inc., New York, 1971 .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6-507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56-257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7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01、506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6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6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04页。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诞生M.史瓦兹录自《实验物理探索》(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卷),B.马格丽赫编,(普林斯顿,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s,1972),第82页。M. Schwartz, 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 (Vol. Alpha), ed. B. Maglich (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inceton , 1972) p. 82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8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5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17页。

《杨振宁文集》第62页;Chen Ning Yang, Selected Papers,1945 ?1980, With Commentar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83,p. 30.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和未发现A.富兰克林《科学的历史和哲学研究》(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第十卷(1979)No. 3, pp. 201-257. Pergamon Press, Ltd.。The Discovery and Nondiscovery of Parity NonconservationAllen Franklin, Stud. Hist. Phil. Sci., Vol. 10 (1979) No. 3, pp. 201-257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95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06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10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11页。

《杨振宁文集》第8页。Chen Ning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W. 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83, p. 7。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18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118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01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22-224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26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22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25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232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09页。

《杨振宁文集》上册第59页。

江才健着《杨振宁传》511页。

破缺的宇称李政道(1986年)《李政道论文选》,G.费因博格编, Birkhauser, Boston Inc.,第三卷,1986年,第487-509页。Broken Parity,T. D. Lee,T. D. Lee, Selected Papers, Vol. 3, Edited by G. Feinberg,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pp. 487-509.

往事回忆李政道(1986年)《宇称不守恒发现三十年》,R.诺维克编,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年出版,第153-165页。Reminiscences, T.D. Lee,Thirty Years Since Parity Nonconservation, edited by RobertNovick,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pp. 153-165.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CSC)。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