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华埠影院的倒闭中诞生的电影节

故事开始于1999年底。当时,曼哈顿中国城里最后一家中文电影院璇宫剧院,因无力经营下去而被迫关闭,保罗感觉到特别地失落。“我忽然发现,每周六有四个小时的闲余时间无处打发,”他说。七、八年以来,他已经习惯了周末去璇宫观看两场大陆或港台电影,武打、言情、现代和古装,什么都看。他并不懂中文,但这并不妨碍他坐在各色人种观众群中,随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悲伤或欢乐。

感到失落的人不止保罗一个,他结识了也曾常去那里的另外几个朋友:布莱恩、高然、葛雷迪,大家对中文电影都有共同爱好。“在纽约大学念书的时候,我就喜爱上了香港电影,经常去璇宫。大学毕业后,我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回来后更加怀念反映那里生活的悲喜剧。”葛雷迪说,“璇宫剧院是另一个世界,你可以在里面吃东西、睡觉、抽烟,做什么都行。你可以看着半截‘黄飞鸿’,就在座位上站起来打一通武当拳。Well,你得是坐在最后一排……”

璇宫剧院刚刚宣布即将关闭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寻找途径,保住剧场!他们找到中国城的华人文化社团和侨团,反复申明剧院的关闭是社区的一大损失;还四处联络华人商家,希望他们能够将剧院买下、改建,扩大经营。他们甚至举办筹款晚会,呼吁市政府机构,让人们知道,在纽约这个多族裔多文化城市,保留一个介绍亚洲文化的窗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些努力根本无济于事。“我们想得太简单了,常常感觉自己是在对牛弹琴。”葛雷迪失望之余,写下了一篇悼文,记录下他当时的无奈之情。

“我们于是决定,既然无力挽救剧院,也许我们可以试试自己引进那些电影。”保罗的话音中多了几分激动。他们四个人一撮合,决定成立公司,以有限的资金,不定期地举办电影节,介绍东方电影。“一个原因是我们自己喜爱那些电影,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看腻了好莱坞电影,想为纽约人提供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喜欢Jim Carey,你很可能也会喜欢周星驰;如果你喜欢好莱坞动作片,你也许想知道吴宇森来好莱坞之前都拍过些什么。”

公司取名叫“Subway Cinema”(地下铁电影公司),它包含几层意思。保罗介绍说,“一是暗指我们喜欢有字幕的电影(Sub-title),也就是非英语电影,二是暗涵“地下”的意思,以区别好莱坞代表的所谓主流电影,三是“地铁”代表纽约,我们为纽约感到骄傲。”

起初的几个电影节,上映都是香港片。“香港城市电影节”、“香港早期功夫电影节”等。“我们也喜欢中国大陆的电影,”葛雷迪解释说,“可是大陆电影已被脸谱化了,清一色‘穷乡僻壤,巩俐受难’之类的所谓艺术片。实际上,这种脸谱化对中国电影有负面影响,象张元的“洗澡”,其实可以作为商业片面向更多的观众,却因为电影院老板认定大陆电影是艺术电影,只适合小规模放映而失去进入连锁影院的机会。我想,张艺谋的”英雄”面临同样问题。他不是只想拍一个商业片吗?所以我们极少选择大陆电影参加。我们更希望介绍给美国观众多样化而并非脸谱化的题材。”

保罗补充道,“我们四个人当中,有人喜爱艺术电影,有人偏好商业片。象我,就喜欢娱乐性强一点的片子。上次看贾樟柯的‘站台’,我难受死了,是我一生最难忍受的三小时。我喜欢冯晓刚的’一声叹息’,中国应该更多地介绍这一类电影”。

从香港电影开始,扩展到大陆电影,进而选择日本、印度、韩国和泰国的电影,他们终于在2001年举办了第一届纽约亚洲电影节。“每年亚洲大概要生产至少一千部影片,我们从中选择15到20部。”保罗介绍说“一看到任何报纸杂志网站介绍一部好的亚洲电影,我们就去和它的制片商或代理商联系。我们每人要看过所有的候选影片,决定参展的片子至少要得到我们中的三个人通过。相信我,我们经常为一部影片争得不可开交,碰头会就象吵架会。”

身为大通银行副总裁的布莱恩显然更喜欢从商业角度看问题,他说:“电影业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虽然我们尽量压低投资,可你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测观众的胃口。我们最悲惨的一次,放映一部电影,观众总共只有五位。有时候我们都认为不错的影片,来看的观众并不多;有时候我们觉得一般的片子,却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一直没有把盈利看成是首要目标,不过,要想把一项事业做好,就得让它走向正常的商业化。因此我们正在寻求多种途经,力争使电影节正常运营,一年年办下去。”

总体来说,观众的反应是热烈的,大多数场次都是爆满。“许多人是第一次看到韩国、泰国的电影,人们都有要换换口味的需求。”葛雷迪自豪地说:“我们引进一部泰国电影,投资为三百万美金,如果要是好莱坞来拍,三个亿也不止。不说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和几百头战斗大象,还有泰国国王公主和王室积极支持,自己参加演出,还准许无偿使用王宫拍实景。这种史诗风格的电影,要不是我们,纽约人到哪儿去看呢?”

他们十分注重选择影片的多样化,香港的喜剧、日本电影多暴力、韩国的电影反应最佳,几乎没有水平差的影片“有一部韩国电影本来连锁影院不敢放,我们放了之后反响极佳,连锁影院就继续放映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几次。”保罗的口气中充满骄傲,“当我们看到电影院里坐满了人的时候,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媒体的反应也是肯定的,不仅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每日新闻》给予显着报导,中文、日文、韩文等非英文媒体也对亚洲电影节作了详细的介绍。更让他们惊奇的是,2003年1月2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他们的网站Subway Cinema–为最佳电影网站,使其一时名声大噪。

今年的第三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将于6月18到27日在曼哈顿的Anchology Film Archives举办。目前他们正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已经选定的影片,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日本,韩国,以及泰国的20部影片,其中张艺谋的《英雄》将在电影节上首次与纽约观众见面。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电影、筛选电影,有时候我都把不同电影中的角色或剧情混淆了。”布莱恩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我们都不是全职来做电影节,每人都有另外的工作来保住饭碗,养家糊口。”

这家“地铁电影公司”的搭档,包括一名电机工程师,一名剧院经理,一个自由撰稿人和一位银行家。“我们从来没有亏过钱,但从没指望过靠这个生活。”保罗说,“亚洲电影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地球另一边人们的生活介绍给更多的美国人,让他们知道,别人的生活同我们一样,也是柴米油盐,日复一日,一样的打情骂俏,一样的悲欢离合。当我们的观众迈出影院时,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声谢谢,这就足够了。”

* 2004年纽约亚洲电影节于6月18日-6月27日在Anchology Film Archives举行。详情请查www.subwaycinema.com。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