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渐露垄断态势

郭奔胜、胡靖国/经济参考报透露,根据江苏、安徽等地调查时发现,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千方百计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地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或供应者等违反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行为,这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有关人士呼吁,对跨国公司隐性垄断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规,以遏制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势力。

在跨国公司密集的苏南地区了解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如可获得当地企业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得到熟悉当地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易于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从而取得政府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待遇。

这些方式虽然一般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但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调查发现,苏南一带跨国公司扩张势头十分迅速,从他们选择的路径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某一家跨国公司在我国分别并购同行业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内企业。美国柯达公司的并购行为就是典型的“通吃”。


图为2004年3月25日,柯达(厦门)有限公司一次性相机厂新厂竣工投产。到9月份,新厂和原厂的一次性相机年生产能力可达到上亿台。这标志着厦门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相机生产制造基地。(新华社)

早在1998年,柯达就透过一系列并购协议,把除乐凯以外的几乎所有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收归旗下,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二是原来主要向我国出口产品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的同行业企业。主要表现在家电、汽车等商业领域。三是跨国公司直接并购我国的实力企业。

品牌控制也是跨国公司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据江苏省工商局统计,近3年来,至少有10个以上的知名企业品牌被外国企业“吃掉”。美加□化妆品曾经是消费者十分喜欢的一种日用化妆品,但是现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影。其在参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的并购过程中,缺乏对品牌的保护意识,致使这个多年形成的中国品牌最终被洋品牌淹没。

另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了解到,目前国内乳品包装业也几乎成了外企的天下,目前中国乳品包装基本被外资公司高度控制。安徽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副局长郑舒玉说,跨国公司的品牌垄断战略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其品牌扩张往往透过资本进入、企业并购来完成。

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像这种洋品牌“一支独大”的局面,对国内饮料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市场公平交易就更难保证。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最显着的优势。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透过大量招聘国内科技人才,并购国内科研机构,在华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图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构筑技术壁垒,谋求维持其市场优势地位。

在苏州,近一半的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美国和德国企业。这些企业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让中国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但同时,这些跨国公司利用其牢牢掌握的核心技术,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着市场垄断,使国内同类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现在国内比较畅销的诺顿杀毒软体是美国一家软体公司研发生产的,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每套价格280元。这家公司为了迅速占有中国市场,采用的促销手段是用户只要用其他公司任何品牌的杀毒软体,另加59元就可换取最新的诺顿软体产品,以此抢占客户,并阻碍其他经营者产品的技术升级。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