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夫妇:家有小儿谁来管?

  对于在美国生孩子的华人夫妇来说,一边是朝九晚五的紧张工作,一边是呀呀学语的孩童。谁来照顾他们的孩子成为许多父母的心病

  有位母亲说,让美国的华人父母最为头痛的就是子女教育和谁来带小孩子。许多在二,三十岁来到美国的年轻人在美国结婚生子。夫妇两人为了生存都需要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一边是一个礼拜五天朝九晚五的紧张工作,另一边是呀呀学语的婴儿。两者难以得兼。“可怜天下父母心”。谁来照顾小孩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心病。多维社采访了多位属于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年轻父母,记载了这其中的种种酸甜苦辣。

●托儿所是双职工父母的依靠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5岁以上的儿童要进入幼儿园(Kindergarten)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5岁以前的幼儿,则可根据需要进入(Pre-school),或者叫做Daycare,是有些类似中国大陆的托儿所性质的机构。随着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和丈夫共同分担养家活口的重担,全日制的托儿所从70年代开始成为双职工美国父母的首选。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70年,在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中,只有30%的人在工作。而到了90年代中期,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中,60%的母亲在工作。在有一岁以下孩子的母亲中,有一半在工作。美国共有一千三百万五岁以下的儿童在上各种形式的托儿所,也就是说,每两个五岁以下的儿童,就有一个在上托儿所。有至少四百万五岁以下的儿童在上全天制的托儿所。有超过一百万的一岁以下的婴儿在托儿所中长大。

  全国各地的托儿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水平参差不齐,收费也从每月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些质量好的托儿所,还不是交钱就可以进去,报名的人要按等待名单上的先后顺序,排到了才可以入学。对于身为第一代移民的华人父母而言,能够让妻子在家照顾小孩,只靠丈夫工作赚钱的比例还很少。多数都是夫妇两人工作。因此一些华人父母在小孩尚小的时候,就早早物色托儿所给孩子报上名,然后找按钟点付钱的保姆,照看几个月作为缓冲。

  在医院工作的范女士有两个儿子,大的四岁,小的刚满月。正在休产假的范女士从3月1日就要开始上班,她对多维记者说,她和在一家制药公司供职的丈夫,已经分别在各自公司下属的托儿所给小儿子报了名,准备一有位置,就把小儿子送过去。范女士介绍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连锁性质的托儿所Bright Horizon,主要是离家很近,接送方便,而且她的大儿子在这家托儿所待了两年左右,感觉还比较满意。她认为,托儿所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两岁之后的小孩需要结交朋友,托儿所里面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还可以学一些课程。范女士的大儿子全天都呆在托儿所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范女士发现儿子能言善辩,爱争论,一点也不害羞。范女士发现她见到的中国孩子一般都很害羞,上托儿所的孩子就能避免这个问题。托儿所的老师也认为她儿子的社交能力强。范女士在接受多维社电话采访的当天刚收到儿子被纽约市的重点学校亨特学校录取的通知书,秋季开学就要去读书。范女士兴奋地对多维社记者说,儿子可以在这个优秀的公立学校里从幼稚园一直读到高中,她非常欣慰。

  常先生和妻子都在位于新泽西的墨克制药公司做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同事的经验,把不满周岁的女儿送到公司的托儿所。每天上班时把女儿送到那里,下班时再接走。一家人每天一起上下班倒也十分方便。常先生表示公司的托儿所虽然收费不菲,月费要一千元,但设施不错,老师很专业,玩的东西也多。女儿看上去很高兴,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常先生认为玩的东西多,对孩子的体能和智力发展都有好处。

  很多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的父母,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都有和常先生同样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不至于太孤独,有开朗外向的性格。但是并非每个父母在选择托儿所的时候都有愉快的经历。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女士有一个4岁半的儿子,儿子8个月开始上托儿所,三年多内换了三个托儿所。儿子刚开始上托儿所每两个星期就病一次,得过中耳炎,红眼病,和水痘。托儿所规定发烧100度以上不能送托儿所。陈女士对多维社说,她一度不得不经常请假照顾儿子。时间一长导师就不耐烦了,说“你不是要换托儿所,就是要换儿科医生”。更有甚之的是儿子两岁的时候,在托儿所里玩滑梯,在有两个阿姨在场的情况下,被一个小朋友从滑梯推了下来,结果摔断了腿,在家躺了两个月。陈女士一气之下不得不另选一间托儿所。她对多维社说,本来更看重的是师资,但后来发现是这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年幼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悉心的照顾。陈女士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托儿所呆的时间过长,容易得病,吃的东西不好,让她总有愧疚心理,在儿子回家后和周末的时候尽量补偿他。包括让儿子吃好,陪着他玩,周末带儿子去看动物园,科学馆,等等。用陈女士的话来说就是“让他感受到我们在爱他。”她回忆最艰苦的时候,因为照顾儿子,自己晚上经常完不成作业,想把儿子送回国,但丈夫舍不得。“100次要送回去,101次说不”,结果还是把儿子留下来,现在陈女士很欣慰最难的时候已经挺过去了。认为如果儿子从小就远离父母,会有隐含的问题,到长大之后才会表现出来。

  在纽约有许多中国家庭开办的托儿所,一位在皇后区开设礼品店的女士把1岁半的女儿送到中国人开的托儿所。她对多维社说只能给这个托儿所打70-80分。托儿所的孩子大的小的在一起玩,大的4,5岁,小的在地上爬,不利于教育。而且她选的这家的老师在照顾小孩子上不够细致。曾对家长保证两个小时换一次尿片,结果她去接的时候,发现女儿总戴着脏尿片,造成皮肤红肿发炎。这位女士对多维社表示,之所以选择中国人开的托儿所,主要是经济上的压力。这个托儿所的月费只有500元,比一般的美国托儿所便宜一半。她曾经担心女儿在中国人开的托儿所不利于学英语,但丈夫的一席话,打消了她的顾虑。丈夫说,“儿子八岁来的,就已经湖北话,普通话,和英语都很流利了,女儿在这边出生的还会有语言问题?”这位女士表示,等女儿再大些之后,还是会把她送到美国人开的托儿所。

●来自大陆的保姆观念也在变化

  贺太太有三个子女。贺太太不用工作,用保姆也有五年。她五年间换过4,5个保姆,她慨叹好保姆难求。时间最长的保姆做了两年,因为保姆回国探亲才离开,最短的只有一个星期,对方年龄太大,不太好意思。她对多维社说,她以前喜欢雇用马来西亚的保姆。马来西亚保姆很勤快,“眼中有活”,不需要交代。贺太太对多维社说,曾听过大陆出来做保姆的人说,“家里这么乾净,那我就不用打扫了”。有的大陆保姆以前在国内有很好的工作,很介意别人拿她当佣人,因此雇佣关系处理不好。但听一些朋友说,现在马来西亚来一些保姆要求太多,也有不会做事的,所以马来西亚来的保姆也不象以前那样受欢迎了。而现在来自大陆的保姆,观念也在变化。她说现在请的四川保姆,以前是在国内的下岗职工,想赚几年钱之后回家,不太介意是不是被当成“保姆”,心态正常,做事勤快,菜也做得好吃,常常要催她去休息,这样关系便较好处理。

  贺先生说,雇主与保姆的关系要处理好,保姆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员,彼此都应尊重,互相理解,有想法就说出来,相处不好,双方都痛苦。他听到有朋友训斥保姆,有的人防保姆就象防贼,心理很不舒服。保姆不是“下人”,她是家务工人,人格和你这个在大公司当职员的没差别。贺先生不让孩子指使保姆干活,还给予保姆管理孩子的权力,孩子跟保姆学干活。过去几位保姆多和全家相处很好,保姆回国几年还常有联络。

  贺先生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保姆,也有一些保姆碓实不够格,偷懒,不会做一般饭菜,很早就休息,人家不可能久留你。找保姆试过登报纸和职业介绍所,发现找到一个好保姆碰运气的机率很大,往往雇佣双方都得不到保障。现在保姆介绍所只是充当最一般的中介,他更希望保姆介绍所能对保姆能力进行评估,以方便雇主了解。

●送孩子回国,省力不省心

  请保姆是一笔大开销,住家保姆一个月的工资要1,100-1,400元,豪宅保姆的工资要1,400-2,000元,收入不高的家庭实在负担不起。按钟点收费的保姆可以缓解一时之需,但不是长久之计。有的家长不得不选择把孩子送回中国。

  牛女士和丈夫都有工作,育有一男一女。儿子13岁,女儿Cathy只有5岁。牛女士也尝试把Cathy送到托儿所,但无奈孩子的体质弱,容易受同学传染,经常生病。加上托儿所没有微波炉,每天中午吃不了一顿热饭。工作忙碌的牛女士,不得不让Cathy每天早上只上两个小时的课程,雇校车把Cathy送到钟点保姆家,下班后再去钟点保姆家里接。牛女士对多维社说,本来希望让孩子学东西,结果家长筋疲力尽。牛女士不得不把Cathy交给在中国的母亲带。有一次,牛女士为了找朋友带年幼的Cathy回国,特地让朋友在家里住了半个月,培养和孩子的感情。Cathy5年中,往返中国四次,几乎每年回一次,最长的一段时间住了8个月。飞机票钱化了不少。但她说不后悔,因为孩子学会了讲中文。由于今年冬天天气寒冷,为了让Cathy回国调理身体,牛女士又要和Cathy分离一段时间。5岁的Cathy已经开始懂事,问妈妈是不是自己不乖,才被送走。牛女士说听了心里很难受,每次把Cathy送走以前的几天,一口饭也吃不下,给Cathy整理家里人的照片,让她带回国。分开后,由于心里牵挂女儿,牛女士天天都会打电话。

这些孩子都有被家长送回中国的经历。(多维社)

  也有家长对多维说,把孩子送回国不是迫于情势,而是想让孩子学好中文。

  范女士说,决定等儿子上小学之后,每年夏天都让他回国待一段时间学中文。她听朋友介绍说,国内有专门给这样的孩子开设的夏令营。她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事电脑行业的董先生对多维记者表示,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的优势就是有中国背景。董先生的孩子只有19个月,他就下决心把儿子送回国住一段时间,好让儿子从小就培养和中国的感情,学好中文。董先生说,有一天,儿子会对别人骄傲地说,“我一岁多的时候就在中国住过”。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人的注重家庭观念,许多老人不惜远渡重洋来美国照顾孙子孙女。小两口去上班,在家里的就只有老人和孩子。时间一长,老人难免孤独寂寞,倍生思乡之情。加上探亲签证只有半年有效,顶多可以再延长半年。

  来自台湾的陈太太对多维记者说,两个女儿是自己和先生一手带大的。陈太太的母亲和婆婆曾来美国帮忙。但是陈太太说,老人照顾孩子的理念不一样。比如,自己给孩子立下不吃零食的规矩。因为孩子吃过零食后,就不好好吃饭。陈太太认为不用强迫,孩子如果肚子饿了,自然就会吃饭。但外婆就不同意,会追着孩子喂饭吃。有了外婆的干涉,规矩就很难执行。

  把儿子送回国的董先生也认为,老人虽然心细,照顾得周到,但容易娇惯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成长不利。

  许先生对多维社说,女儿3年多前出生时,妻子正好在读硕士,妻子就决定先把书读完,推迟找工作,自己照顾孩子。许先生说,岳父岳母呆了一年,也是主要帮忙做饭和家务事。许先生说,不管送托儿所还是自己带,父母的责任重大,只有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