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上海“穷人”的盛夏

新华社上海7月30日电 特写:上海“穷人”的盛夏

新华社记者 潘清

在上海这个人均年收入达到1.32万元的城市里,眼下还有60万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人。和所有上海人一样,他们也正在经历这难熬的夏天。

只有在气温超过38摄氏度的那几天,48岁的朱志荣才舍得让家里的空调每天运转上几小时。“吃过晚饭打开空调,半夜以后外面不那么热了,再关掉空调打开窗户。”朱志荣说,幸亏这台已经有10年历史的“老爷”空调还挺争气的。

10年前不幸患上尿毒症的朱志荣,眼下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尽管社会医疗保险替他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可每年仍需支出7500元。对于仅靠妻子每月801元工资维持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好在街道为他们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补助,上海慈善基金会也常常送来补助款,再加上亲戚朋友的接济,这个家庭才得以在低水平上维持着正常的生活。

听人说尿毒症患者多出汗有好处,朱志荣把家里唯一的电扇让给了儿子,自己躲在角落里不停地擦汗。旧冰箱里没有可乐,也没有冰淇淋,只有几个装着白开水的矿泉水瓶,两三根盐水冰棍,是留给儿子解馋的。

让朱志荣和妻子觉得欣慰的是,19岁的儿子朱盛祺远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因为成绩优异,再加上计算机方面的特长,朱盛祺被其所在的学校推荐免试保送清华大学。为孩子筹集高额的学费,曾是这个夏天最让朱志荣头痛的事情。

前几天学校传来了好消息,“傅在源助学基金”将为朱盛祺提供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再申请一点助学贷款,孩子上大学的问题总算可以解决了。”朱志荣说,没有了心理负担,他也不觉得这个夏天热得难熬了。

和朱志荣一样,54岁的陈根妹也盼望着持续的高温天气能赶快结束,这样一家人在外面摆摊卖报时可以稍微轻松点。陈根妹和丈夫的退休工资,支付了同样患尿毒症的女儿陆蓉的医疗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眼下一家人的日常开销,都来自设在南浦大桥下面的那个小小报摊,20多岁的女儿和丈夫轮流卖报。

丈夫用塑料布搭的遮阳棚,根本挡不住火辣辣的盛夏阳光。擦一把汗,喝上几口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陈根妹说,热一点倒不怕,就是担心女儿的身体吃不消。

穷归穷,陈根妹一家却没有被社会遗忘的感觉。街道干部总是按时把社会救助款送到家里来,亲戚朋友和邻居常送些吃的用的。就连陈根妹的老同学们聚会,也会把母女俩都叫上,还在陆蓉口袋里悄悄塞上几百块钱。“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想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被阳光晒得黝黑的陈根妹说。

在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里,数十万“穷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也许会羡慕别人家的清凉舒适,偶尔也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对于他们来说,贫困就像难熬的夏天,再热也会过去的。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