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归档:三月 2003

温哥华够运非典型肺炎未扩散

各界公认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起源于中国南部,又透过香港旅客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伦多比其他加拿大城市出现更多病例就是明显的统计现象。 大多伦多市有四十多万华裔人口,不只占全加拿大华裔四成,在北美也名列前茅,多伦多与亚洲之间不断有人来往。 加拿大统计局指出,去年四至六月间,约有二万七千名香港及中国居民访问安大略省。七月至九月时,前往亚洲的加拿大人更高达二十三万八千名。 市议员邹至蕙说,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来袭不过是迟早之事,现在还局限在医院中已是值得庆幸的事。 但有人怀疑,温哥华也有三十四万二千华裔,与亚洲联系同样密切,为何少见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与多伦多有如天壤之别。 事实上,温哥华已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患者跟多伦多第一名死者有同样遭遇,都住过香港的京华国际酒店九楼,但这名五十五岁男子返加国后并未将病传染给他人。 温哥华海岸卫生局的传染病主管妲莉(PATRICIA DALY)医生说,医护人员虽然跟患者接触过,却没有传播现象,其中有两项纯属幸运的因素。 首先是卑诗患者返回加拿大时病势已相当严重,同飞机的人也许非常不安,但危险相对减少,因为呼吸器官疾病多半是在初期具高度传染力。另外,该患者迅速求医,令医疗单位警觉而予以隔离。 妲莉说,如果患者不是迅速求医、在家多呆几天、提前回加拿大而有高度传染力,我们的遭遇就可能跟多伦多一样。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太古城市广场人流少 多大歌唱比赛如期举行

通常在周末时分出现车水马龙的太古广场及城市广场,昨天的人流车量却比平日减少,商户食肆门庭淡静;不过,由于在太古广场举行‘多大歌唱比赛2003’,吸引部分市民围绕中央广场观看赛事,因而成为一个热闹地点。 在过往的周末,太古广场及城市广场下午时分,通常是人潮络绎不绝;无论是室内或室外停车场,车辆总是熙来攘往,寻找泊车位置可能要等上半小时,出入口处亦是车水马龙。但在昨天同一时分,两个广场仍有大量车位,特别是面向士刁大道的停车场,更显得稀疏。 在两个商场绕了一圈,零售店铺、食肆及美食广场,购物或光顾的游人寥寥可数,门庭冷清。幸好‘多大歌唱比赛2003’仍如期在太古广场举行,约在下午一时多,开始吸引市民来到中央广场区域,欣赏歌唱大赛的现场赛事。 报名参赛的共有八十名学生,进入决赛的只有十人,分别是(依参赛总号):陈欣琪、田边启、邓芷茵、刘浩刚、郭嘉碧、冯智贤、黄宝儿、曹永豪、麦恺琳及黎博灏。经过一轮歌艺竞技后,最后由邓芷茵夺得冠军,而麦恺琳及黎博灏分别获得亚军及季军。年仅十七岁就读十二班的邓芷茵,并非首次参加歌唱大赛。她表示,曾于一九九七年参加新星歌唱大赛,当时打入决赛,也是首位华人能够进入前四强比赛。谈到个人志愿,她说希望将来在音乐界发展。 是次的多大歌唱比赛2003,由多伦多大学中国同学会、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学院中国同学会,以及多伦多大学工程系中国同学会联合主办。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山西“3.2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第二次下井勘察

新华社太原3月30日电(记者李佳路 谭旭)截止到3月30日晚上21时30分,山西“3.2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人数已达到64人,调查组专家30日上午第二次下井勘察爆炸原因。 3月22日12时50分,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驿马乡孟南庄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当时87人正在井下作业,11人逃出,还有4人陆续被救出井。到30日,仍有8人下落不明,救援工作仍在进行。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司长王树鹤介绍,目前清理巷道工作进展正常,调查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事故调查组今天有6位专家下井勘察,上午9时30分下井,直到下午14时30分才出井,这已经是调查组第二次下井了。爆炸点和爆炸原因目前还未确定,专家正在针对两三个重点地带进行分析。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有报道称一名英国独立电视新闻公司记者在伊丧生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伊朗新闻社(IRNA)报道,一名英国独立电视新闻公司(ITN)记者周日在伊拉克北部丧生。   报道称,这位为ITN工作的记者从他在苏莱曼尼亚下榻的宾馆房间的窗户中跌落到地上丧生的。不过,控制该地区的库尔德人并没有确定这次事故。   上周,在伊拉克北部的一次汽车炸弹事件中,一名澳大利亚摄影记者因为炸弹爆炸丧生。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伊斯兰圣战组织承认对以色列自杀爆炸负责

多维社记者报导/伊斯兰圣战组织30日承认对发生在以色列的自杀炸弹爆炸案负责。据以色列军方电台消息称,一名自杀袭击者30日在以色列海滨城镇内塔亚的一家咖啡馆附近引爆炸弹,至少造成30人受伤,自杀袭击者被炸死。 报道说,事发在当地时间30日下午一时,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企图闯入沿岸城镇内坦亚一间咖啡店,但其行踪可疑而被保安人员阻止进入,他于是引爆身上的炸弹,最少有三十名过路的人被炸伤,凶犯自己当场被炸死。受伤的人中有6名伤者伤势严重。 当局事后派出多辆救护车到场抢救伤员。警方封锁现场,检查附近还有没有其他爆炸品。以色列海法市一辆公共汽车在本月初发生的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五十多人死伤。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特稿:布什是如何瞄上萨达姆的

多维社记者叶慕予报导/2002年3月的一天,美国白宫安全顾问赖斯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会见三位美国联邦参议员,讨论如何处理伊拉克问题–要么通过联合国,要么通过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美国总统布什将头探进赖斯办公室,对于赖斯他们的讨论表示出不太厌烦,同时很简单地表明了自己的伊拉克政策说,“他妈的萨达姆,我们必须干掉他。” 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士后来对<<时代周刊>>回忆说,三位联邦参议员不太自然地笑了笑,赖斯则会心地笑了,布什随即离开了赖斯办公室。 一年以后,随着美国的巡航导弹降落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布什在赖斯办公室突然蹦出的那句话变成了行动。 布什的那句话虽然简单,但其影响的严重性却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毫无疑问,美国肯定能够干掉萨达姆。但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不仅仅是改变伊拉克政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 美国进行的这场战争同以往任何战争都不一样–它不是因为美国遭到了攻击而奋起还击,而是对可能在将来某天攻击美国的一个敌人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这场战争导致了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反对美国;即使是在参与美国领导的“意志联盟”进攻伊拉克的国家,大多数公众也认为这场战争是一个横行霸道的家伙领导的超级大国的鲁莽行为;这种国际舆论的分歧已经危及联合国;美国同它的最密切的盟友之间的裂痕可能进一步加深,而这场战争可能让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招募新一代成员更加容易。 布什的伊拉克政策是怎么从当初他的那句话而成了眼下的现实? 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战争很容易解释。萨达姆是一个痛恨美国的残暴的独裁者,他有着某种邪恶的获得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爱好。自从911恐怖攻击之后,美国就深刻意识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到坏蛋手中的后果。因此,可以说,在恐怖分子攻击纽约和华盛顿的那一刻,萨达姆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但是,这一看法却忽视了布什政府内的一些关键人物的观点和影响力在过去一年中的急剧变化。事实上,这场战争也同样是关于一个观念的战争–解决伊拉克不过是美国领导的创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的努力的第一步而已。对布什政府的一些人士而言,形成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的那些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些原则可以适用于象伊朗,朝鲜这些已经或者即将拥有这些恐怖性武器的国家。 外界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一观念是如何在布什政府内落地生根,并最终将美国军队带到了伊拉克的。 在这场战争中,起关键作用的有四人,即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以及外界不太了解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弗维茨(Paul Wolfowitz)。这四位人士一个个的先后认可对伊拉克采取行动,并向全世界发出某种信息的必要,当鲍威尔也最后同意对萨达姆采取行动时,萨达姆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同一般的看法不一样,<<时代周刊>>认为,伊拉克战争并非始于布什在国会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称为“邪恶轴心”的那一天晚上,也不是始于911恐怖攻击,而是始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 所有人,包括法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以及德国人,都一直知道萨达姆是一个暴君,但是只有一个国家,即美国,因为少数人的仇视而丧失了数千人的生命。切尼上周在NBC上接受采访时候就说,“我认为911是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美国担心下次对美国的攻击“将可能是使用迄今这个世界尚未经历过的更致命的武器。这个世界的其它国家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切尼的看法自然没错,伊拉克也确实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要么已经拥有要么试图获得这种致命武器的国家。朝鲜,伊朗,可能还有利比亚和叙利亚都可能试图获得萨达姆试图获得的致命武器。 但是<<时代周刊>>指出,迄今尚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推动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那些观念是否在某一天也将应用于其它地区。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伊难攻美民众78%强挺布什

中央社华盛顿30日专电/尽管伊拉克战事进展不如预期顺利,但仍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的美国民众表示「强烈支持」或「支持」布什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行动,其中「强烈支持」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六。 根据福斯电视新闻网在本月二十五日及二十六日进行的民调,在伊拉克战争开打一周后,尽管前线战事进展未如预期顺利,但支持美国军事行动的比例却不降反升。战前福斯新闻网所作的民调,表示「强烈支持」或「支持」为百分之七十一,其中「强烈支持」为百分之五十四。 政党因素对支持美国军事行动仍然强烈,亲共和党民众比亲民主党民众的支持率高出三十个百分点,比独立人士则高出二十个百分点。性别因素则影响不大,支持军事行动的男性为百分之八十一,女性为百分之七十五。 高达百分之八十三的民众至今仍支持布什在四十八小时最后通牒后,下令对伊拉克开战。 有百分之四十八的民众相信萨达姆还活着且未受伤,百分之三十二认为海珊已受伤,百分之四认为萨达姆已经被炸死。 只有百分之三十三认为联军进攻行动「很顺利」,百分之五十认为「还算顺利」,百分之十认为「不顺利」。 百分之八十四认为联军最后将赢得胜利,百分之七认为两边都不赢,百分之二认为伊拉克会获胜。 百分之六十九认同至目前为止布什在掌控战局的表现,百分之七十一认同国防部长伦斯斐的表现。 百分之五十八认为联军对伊拉克的攻击适度,百分之二十九认为不够强烈,只有百分之六认为攻击太快。 百分之七十相信战争不会超过一年,百分之十七相信战争会在几周内结束,百分之五十三认为会打几个月,百分之十认为会打一年,百分之十一相信会超过一年。 百分之六十认定对伊拉克战争是反恐战争,百分之三十认为与反恐无关。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TAKE ONE”VS“钱柜”

说起“钱柜”,喜欢唱卡拉OK的朋友们应该不会陌生,在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说起大家一起去唱K(唱卡拉OK的简单称法),“钱柜”总是不约而同的最爱。多伦多越来越多的华人理所当然地把唱卡拉OK的潮流带到了这里,朋友小聚,生日派队或者是自娱自乐,卡拉OK总是第一个想到的去处,而说起去哪里唱卡拉OK,总听朋友说去“TAKE ONE”,于是大嘴丫丫称着一个朋友生日的机会提议去那里探个究竟。 多伦多的夜生活怎么也比不上香港、上海等不夜城绚烂,所以娱乐项目除了泡吧、Clubs、打麻,更多的时候卡拉OK还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娱乐,虽然说20世纪90年代是卡拉OK最风行的时候,但如今在多伦多卡拉OK热衷者的队伍仍然在不断地壮大着,尤其是好玩的年轻人,不喜欢严肃高雅的高尔夫球类的娱休闲娱乐,反而喜欢这种可以称为自我发泄的娱乐形式。 反正现在已经不能用流行不流行来形容娱乐了,在多伦多这样的北美城市,这够有这样能松弛身心,起源和风行于东方的娱乐活动,其实是该让我们欣慰的。 晚上9点,夜生活刚刚拉开序幕,地处14街以北的Woodbine Ave 7850号3楼是这样的场景:一群群的人,或穿着入时,或打扮随意;或青春逼人,或年界不惑,或纯粹华人面孔,也有土生土长满嘴英语的Teen Age,他/她们表情里暗含兴奋地等等待被分配到自己的K房或是入座已经很热闹大堂。装修得充满现代金属韵味的Take One Studios让人不由自主地从一进门起就进入一种Party的状态。服务生带我们去安排好的KTV包房,这才发现看来不大的门口里面兜兜转转有差不多四十间包房。我们一群人因为有人过生日,所以要的是最大的Party房。整个房间差不多可以坐40人,超大的电视屏幕墙让人有大展歌喉的冲动。原来这里的音响很不错,还有电脑遥控选曲,更主要的是一般经常光顾卡拉OK的朋友竟然可以找到最新的歌,尤其是在香港,几乎刚上市的歌便可以在歌单上找到,所谓新歌推荐是名副其实啊! 朋友中不乏挑剔之人,平时去其它一些小型卡拉OK所抱怨的点歌太慢,或曾在一些大型的卡拉OK遭遇的服务态度“惊人”傲慢,以及有些地方只用粤语服务的现象,在这里是没有的。虽然服务生的国语不是太纯正,但因为我们都说着国语,所以也用国语和我们交流,脸上的微笑都让大家想起“钱柜”的服务而觉得非常亲切。因为高兴,所以大家点了些酒,气氛好得是没话说了,把门一关,自娱自乐,引吭高歌,不亦乐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想象。除了又唱又喝,我们还点了很多小吃,包括酥炸鱿鱼、咖喱鱼蛋、卤水鸭肾、麻辣生肠等等,寿星本人更是大为开怀,除了唱歌唱得尽兴,到最后结账时,东主竟然咧大嘴高兴地说这里的价格实惠得有点不敢相信,本来用来请大家吃饭的钱在这里有吃喝玩乐了一整晚,实在是够酷! 临走的时候,服务生还特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新推出特价推广――HAPPY HOUR,这绝对能让多伦多唱K一族Happy个够。平时每天下午4点起一直到晚上9点半每人只要$6元就可以唱歌够,这么便宜的价格还赠送一杯软饮料,比去茶坊都划算,周五、六、日HAPPY HOUR开始得更早,中午12点起到下午4点前可以任唱4个小时,花费才$6/人还加送一杯软饮料,同样4点以后到晚上9点前也可以唱足5个小时,不过要预先订座(905-470-4100),如此便宜的价格让我们这些打工族相视而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周末再来这里Happy Happy。想想其实在多伦多有九年历史的“Take One”一点也不亚于“钱柜”,它给我们这般在多伦多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娱乐、休闲、减压的空间,怎么样?有空去坐坐,相信你也会象爱上“钱柜”一样爱上它。(大嘴丫丫)

发表在 工商广场 | 留下评论

排雷海豚临阵逃跑 铁心不回家

据英国《泰晤士报》29日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遇到了一件尴尬事,他们最引以为豪的一位“排雷兵”居然临阵逃跑了。逃兵是一条名叫塔科玛的大西洋樽鼻海豚,在抵达伊拉克48小时后,它在第一次执行排除水雷任务时就逃之夭夭了。 据报道,塔科玛的训练员是海军士官泰勒-惠特克(Taylor Whitaker),此前他一直以塔科玛的探雷技能为荣,他曾向记者透露,22岁的塔科玛是美国海军中最受宠爱的动物。 塔科玛和它的同伴玛基享有特殊饮食,日常身体检查和专用卧室等优厚待遇。当地时间28日晚,它和同伴一起首次在伊拉克执行任务,而它们的训练员则在尾随的船只上用摄像机监视它们的行动。两个小时以后,塔科玛擅离职守逃跑了。 塔科玛的任务是扫除水道上的水雷,迎接英国皇家海军“加拉哈德号”的到来。美军官员指出,这两条海豚首次用于探雷是在越南,它们的探雷技术要超过现有的所有探雷船。 面对海豚伙伴的失踪,惠特克感到大惑不解:“在享有最好的食物、清洁和健康检查等服务的条件下,它们为什么还要逃跑呢?如此长时间不归太不正常的,也许它是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当地水域的同类吧。” 现在,塔科玛已失踪了48个小时,它失望的训练员还在等待它的归来。惠特克一直拍击着水面,呼唤着塔科玛的名字,向水中投放着它最喜欢吃的鱼类,可是没有收到任何的效果,看来塔科玛是铁了心不回来了。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英国卫报:开战10天传媒6大假新闻回放

据英国卫报报道称,美国国防部一直预期,攻伊战事将与史上其他战争不同,这意见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尽管情况绝非如美国原来所想。 卫报载文指出,公众首次能在媒体看到24小时战争报道,大部分报道来自750名随军记者。从电视直播,到互联网每分钟更新的头条,以及报章的大堆头报道,这次战事已成为历来最快和最被广泛紧盯的战争。但在如此快速转变的环境中,无时无刻传来的资讯,反而令人无法认清真相,亦不知道它如何影响大局,在战争本质就是“难以估计”的现实下,要弄清消息的真假“实属不易”。 战斗仅过去了10天,但已有一系列初看起来好像“很关键”、并即时被电视和报章当作大头条报道的“战事发展”,事后却被发现是错误的道听途说,然而公众在媒体以讹传讹下,却还误当那是真有其事。以下便是开战以来,6宗最失实最离谱的报道,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对美英有利的。 一、共和国卫队从未南下出击 英国《每日电讯报》周四的头版头条“萨达姆派出坦克”是不能再戏剧性的了。报道声称,两个伊拉克纵队,每队有1000辆共和国卫队军车,已离开首都南下攻击联军,一场关键大战将爆发。然而事实是,共和国卫队坦克从来没有南下。事实的缘由似乎是随军记者使用了地面部队所提供的“流言”,而“中招”的是随同联军先头部队美国第七装甲师的有线新闻网络记者。这位记者当时引述美军消息人士称,伊军在沙暴掩护下涌出巴格达,在纳杰夫附近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交战。 而国防部随即否认有关报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向记者澄清,只不过是很小量的“轻型车辆”朝美军的方向前进。不过这不足以令报章起标题的编辑清醒过来。翌日,《镜报》形容伊方这场“南下”行动是“钳形攻势袭击美军”,《邮报》和《独立报》亦作出类似的报道。 对于闹出的这场“笑话”,英国政府一名官员说s“其中一个问题是随军记者常常与人倾谈,因此‘军方消息人士’可能只是一名正在擦鞋的新兵。” 二、“未卜先知”联军占乌姆盖斯尔 当联军地面部队于3月20日战争首晚从科威特开入伊拉克边境,随同英国海军陆战队的记者,详细地描述了英军攻击法奥半岛乌姆盖斯尔港。报道说,海军陆战队成功控制这港口。数小时后,英国记协发出通知,促请新闻界延迟发布乌姆盖斯尔港的报道,因为控制这城镇的行动仍未完成。不过,已经太迟了,大部分报章已经印刷,而SKYNEWS和英国广播公司的24小时新闻已报道“乌姆盖斯尔落入英军之手”。 一直至上周日,公众可以明显地看到乌姆盖斯尔并未被占,因为电视新闻播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大约150名伊拉克人交火的片段,直至上周二,该港口才真正落入联军之手。 三、纯属虚构的“化武厂” 报道指出,一些主战政客和传媒“最期待的新闻”于上周日黄昏爆出s发现一所伊拉克化武厂。这新闻来自随同美国第三步兵师采访的《耶路撒冷邮报》记者。报道说,美兵在纳杰夫发现这工厂,美国霍士新闻频道随即引述国防部官员报道有关消息。英国大部分传媒都慎重处理有关“发现”,持保留态度的其一原因,是《耶路撒冷邮报》的一名董事会成员是布什的国防顾问,经常“放话”争取支持攻伊。 《卫报》在头版以简短篇幅报道发现化工厂的消息,并特别指出美国防部官员未能证实有关报道。《伦敦晚旗报》亦称,消息来自未经证实的报道,但其姊妹报《每日邮报》却没有如此谨慎,在“联军猛攻大规模化武工厂”的标题下,报道甚至引述“国防部消息人士”形容,有关设施“掩饰得很好”。 但在不足24小时后,联军司令弗兰克斯指出,大部分有关发现化武的报道,都是“基于猜测的”。前武器调查员亦否认有关报道。 四、英兵阵亡变处决 由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日前的一系列片段,激发战争中其中一场最重大的争议,即该频道播放2名在伊南部被伏击的英军尸体。 英国首相布莱尔周四晚与布什在戴维营的记者会上也声称,两名英军是“被残酷虐待致死”的。 但首相府发言人稍后称,没有“绝对证据”显示英军被处决。在卡塔尔的英国指挥官亦低调处理有关报道,指半岛电视台那段影片的“质素很差”。《镜报》最后引述其中一名死者家人指出,死者根本不是被处决的r家属说,死者的上校告诉他,当死者坐的军车被伏击时,他已当场死亡。 五、巴士拉谁人起义t 美英联军因沙暴而暂停行动,但却面对伊游击队一再袭击。报道指出,美英军方和传媒均想找出一个“突破点”。 本周二晚,英国广播公司24小时新闻开始播出巴士拉“起义”反抗萨达姆部队的报道。这是极重要的新闻,当时约1000名忠于萨达姆的部队,守城阻挡英军进攻近5天,城内120万人被迫在没有水电下生存。报道这消息的记者引述“军方情报”作为消息来源,其后有电视新闻和通讯社报道还指出,英国利用大炮,攻击向平民开火的伊军。《每日电讯报》周三形容“骚动”是“开战以来对联军的最好消息”,但在足足4天后,预料中的暴动仍未发生,而巴士拉仍被萨达姆部队控制,英军仍盘据在市郊。 六、3辆变120辆的“坦克大战” 周三晚,有报道指英兵遇上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坦克大战,120辆伊军装甲车从巴士拉出发,向南前往被英国控制的法奥半岛,指挥官形容装甲车“摆出进攻姿态”。 同晚的电视新闻和周四的报章充满了英军坦克和伊军装甲车战斗的报道,《卫报》头版故事道s“英国大炮和战机昨晚对涌出巴士拉城的120辆坦克和装甲车,发动猛烈攻击。”随同英军的记者引述指挥官详细报道战斗的情况。 但直至周五,英国国防部的记者会终揭露了真相s不是120辆伊拉克军车,仅仅是3辆。军方承认,错误源自联军“活动目标指示器”的“错误信号”。美军将领形容,这是“战事疑云的典型例子”。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