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能力需求巨变 催生上海人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传统民谚正在上海成为历史,当地商业部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健康食品、时尚服装、快捷交通以及信息、娱乐、健身、投资等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今天上海人的新“开门七件事”。 

  “开门”,即持家,维持生计;“开门七件事”,也就是指持家和维持生计的必备之物。上世纪50年代以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国城市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代名词,家喻户晓。商业专家朱成钢表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800美元的当时,传统“开门七件事”样样都与“吃”有关,比较形象确切地反映了上海居民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近年来上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体现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2年,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40%,以“吃”为核心的传统“开门七件事”已难以涵盖上海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上海市商委刚刚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巨大变化,催生出了上海人的新“开门七件事”:方便健康的食品及餐饮服务;时尚服装服饰及定制化服务;公交、轨道交通及修洗车服务;书报及信息网络服务;娱乐、闲暇消费及社交服务;保健、健身用品及场地服务;证券、彩票、保险及银行金融服务。

  其中,就连最平常的“吃”也有了新内涵。20年前,97.7%的上海居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自己买菜做饭;现在,有近两成的上海居民选择在外用餐或购买方便食品。上海家庭准备一餐的平均劳务时间从原先的50分钟减少到30分钟,饮食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则从4.2%上升到2001年的7.6%。上海市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说,居民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之一,就是推崇快速和便利的消费,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获取更多的闲暇时间。

  反映小康社会和成熟消费形态,是上海居民新“开门七件事”的共同特点。研究显示,现在有超过半数的上海居民上班、家居分开衣着,服装服饰追求契合个人的职业、文化素养和消费喜好;逾三成的居民出行时通常选择搭乘出租车或驾驶自备车;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已被普遍视作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上网冲浪”则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必需…… 

  专家表示,新老“开门七件事”折射出上海居民消费需求的喜人变化。传统“开门七件事”注重单一的食用消费,新“开门七件事”体现多元化的现代综合消费;传统“开门七件事”仅以个人或家庭为消费单元,新“开门七件事”把消费单元放大到了社会群体;传统“开门七件事”主要涉及有形商品的流通和买卖,新“开门七件事”则更多地与新型服务业密切相连。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这种变化也给城市商业带来了新的课题。当前,上海人均GDP正处于5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阶段,如何把握居民的消费需求动向,发展新型服务业,拓展商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现代商业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