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龟”的苦与乐

(美国之音毅然 墨尔本报道)据中国官方数字显示,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45万人出国留学,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15万人学成归国。这些归国者在中国被叫做“海龟派”。据介绍大批“海龟派”返回中国工作还是近一段时间的事情。

*海龟派和土鳖派*

“从海外回来的叫‘海龟派’,相对的说法是没有出来的那些人叫做‘土鳖派’,土鳖和海龟是对应的。”这位大谈“海龟-土鳖”的人就是现在任职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海龟派”教授王大树。在澳大利亚LA TROBE 大学获得经济博士学位,并且早已在澳大利亚定居十几年的他在一年前决定返回中国工作。他也许就是近些年来越演越烈的“海龟回潮”现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优越条件吸引海龟回潮*

王大树说由于在海外呆得比较久了,因此他乍一回中国开始工作还有一些不适应。

王大树:“对也有不习惯的地方。环境不一样,一些人际交往的规则也不一样。国内还有国内的规则。冷丁刚回去有一点不太习惯。因为国外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回国去还必须考虑到人际关系,不太适应,但是很快会适应的。”

据中国媒体报道说,不到一个月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很多北京高校纷纷抢著高薪招聘“海龟派”教授。据说一般待遇是年薪10万元人民币,提供三居室住房一套,一次性安家费10万元,并且提供科研支持经费10万到50万元不等。王大树表示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条件,不少在海外拿到学位者都在考虑是否回国打拼。但是,他说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厚待遇,海归派人士成为了不少人嫉妒的对象。

王大树:“政策来讲,对海归有一些稍微好一些的政策。待遇呀,工作方面,他是比‘土鳖’要好一些。但是这有个问题就是‘土鳖’对‘海龟’就有点儿另眼看你的那种感觉。是有这方面的感觉。”

*海龟回国有用武之地*

赵建伟:“应聘于一个国营单位,也许会有人事上的问题。但是在外企公司,可能是不太一样。”

说话的是1999年8月就回国工作的赵建伟。曾经在澳大利亚读完硕士,并在澳大利亚和英国都工作过的他回国之后就一直在一家国外电脑软件公司中任项目经理。他认为在外企工作似乎没有这类问题。

赵建伟:“刚开始我们全公司三十多人只有我一个“海龟派”人士。现在已经有四个了。同事之间虽然知道你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恐怕也不会戴著有色眼镜故意去刁难你。这种情况,我没有遇到过。

记者问:到外企这样一个大的机构去工作,是不是有发挥的余地呢?你觉得你的才能是否都被发挥出来了呢?

赵建伟:“有,是肯定有的。因为你有国外的背景,他们会问你很多这方面的情况。从管理方面,从甚至预语言方面,你有很多的发挥的特长。因为你有用武之地。你觉得你是受重视的。”

*离国太久脱节国情*

不过据赵建伟说近些年来,由于“海龟回潮”的影响,物已经不再稀了,工作也相应难找起来。在北大受聘为教授的王大树也表示由于有些“海龟派”人士出国太久,对中国国情已经脱节了,因此有时办事缺乏思考。

王大树:“我是搞经济学理论的。从我所接触的我这个圈子里的来讲,‘海龟派’有时候,往往是拿著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理论来套中国的。老觉得中国的不规范。比方说,有的‘海龟派’就说股市不规范,要推倒重来。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方说引进技术,他们认为应该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实际来讲,最先进的技术到中国有时由于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所以要引进技术要引进适用技术。经济学理论也是这样,引进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

*孩子教育令人苦恼*

在谈到象他这样的“海龟派”人士遇到的最大问题, 王大树说其实就是孩子。他自己几乎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儿子中文不好,同时也无法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因此目前他和妻子、小孩儿只能“两国分居”。

王大树:“坦白讲出来惭愧,我的孩子就是英文没有问题,英文已经是母语了。现在中文有点儿跟不上。中文他不能读、写。我带他到北大附中上学,他觉得不喜欢。因为他不习惯中国的那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课堂上是老师满堂灌,不喜欢。这是对我们这些人拖后腿的很大的一个原因之一。”

*硬件距离缩小软件还需改进*

在外企工作的赵建伟也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

赵建伟:“硬件上说,我觉得是越来越先进了。从居住条件,从办公室的环境来讲,我觉得和国外很相近了。从人的素质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我很不习惯的就是交通问题。非常的拥堵。司机开车的礼貌是非常的差。”

尽管如此,这些“海龟派”人士还是认为在中国生活素质上还算不错,同时,事业上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