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归档:五月 2003

安省省长省长避谈发放危险津贴

忧心忡忡在前线对抗SARS的医疗护理员纷纷表达不满情绪。护士及医生要求当局发放特别薪津,另有很多正在接受工作隔离的医护员则行使权利拒绝返回工作岗位。 安省省长伊维斯尽量回避这些问题,尽管最新调查报告发现受非典型肺炎感染的医院员工病愈后均存在长期的心理影响。 伊维斯巡视一家长期护理设施,当他被问及“安省注册护士协会”要求获发危险津贴时表示,那应由各家机构及医院自行决定,之后向省府呈交预算使费。伊维斯指出,省府已承诺负担该类开支。 省府周三宣布增拨三亿二千万元支付涉及SARS的护理开支,令安省整体拨款增至八亿四千八百万元。新增拨款包括补偿护士及医生因SARS影响的薪金损失。 但护士协会的简丝萍(DORIS GRINSPUN)认为,省府没有将护士的危险津贴并入补偿方案内,令他们感到失望。她指出,护士本身及家人健康均面对极大风险。 省府卫生厅长甘礼明表示,省府现正研究向该四家重点对抗SARS疫情医院的护士发放某类薪津,但暂未有具体安排。 加拿大医学会杂志周三发表有关跟进十四名多伦多医护员接受SARS治疗及康复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病患者在数周的隔离时间内不能与家人及挚爱接触,均会感到恐惧、沮丧及焦虑,甚至愤怒及失落。 报告引述士嘉堡慈恩医院深切治疗部护士谭年(PAT TAMLIN)的说话,指尽管未想过会因此死去,但一生以来该次病情最为严重,发烧至接近39℃高温,呼吸极困难,并且十分疲劳。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高强为张文康开脱遭网民痛骂

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三十日竟公然为已下台的「谎话部长」张文康辩护,坚称张当初没刻意隐瞒疫情,也不是因为隐瞒疫情而下台的。对于踢爆官方隐瞒疫情的蒋彦永医生,高强亦不肯作正面评价。动力网民对高强言论反应激烈,炮轰高强「聒不知耻」、「替主子找藉口的奴才」,其激烈程度近期少见。  苹果日报报导说,高强三十日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记者会,被外国记者追问,原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原北京市长孟学农,还将受到甚么惩罚时,高强竟说:「我不认同这位记者提出的张文康同志因为隐瞒疫情而被免职。前几天我还专门看望了张文康同志,和他就今后加强中国的公共 生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本人也表示愿意利用自己从事生工作四十年的经验,继续帮助我们加强今后的公共 生建设。」 因为当天张文康就是在这个会议室向全世界媒体撒下弥天大谎,外国记者立即追问高强是甚么意思。高强回应说:「你说到张文康同志四月初在这儿宣布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想不是有意的隐瞒疫情,而由于当时的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掌握到准确的数字。」 这是中央怒炒张文康后,首度有中国高官替张文康公开呼冤(却完全没有为孟学农翻案之意),亦间接否定胡锦涛、温家宝及吴仪等人公开承认中国当初处理疫情有失误的说法。可是, 新华社的报道把这些言论全部删掉。显然,高强的话并非中央的意见。 香港文汇报记者问高强:「境内外很多媒体对于蒋彦永先生很关注,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官方没有对蒋先生作出明确评价?你是如何看待蒋先生率先披露疫情的事情?你对他本人有甚么评价?」 高强满脸不屑地说:「我不知道大家为甚么对蒋彦永教授如此感兴趣。我们认为,中国抗击非典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发动全国人民,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群防群控取得的成果……中国有六百万医务工作者和 生工作人员,蒋彦永先生只是其中之一。」 高强的言论立即招致网民铺天盖地的指摘,人民网「强国论坛」几乎被痛骂高强的文章淹没。有贴子称:「涛哥(胡锦涛)不在,建议宝哥(温家宝)免了他(高强)……看还能咬人不成!」署名「智信」网民说:「高强对张的开脱,是对刚刚的建立起来的诚信形象的破坏……!」这则贴子立即被删掉。 「音乐迷」怕贴子被过滤,将高强写成高墙后怒斥:「我以高墙为耻。他不感到耻辱,我感到耻辱。」更有网民表示:「真会为主子找藉口,奴才竟然比主子还聪明。」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登打士广场今开幕庆典 巡游表演市中心部分封路

多伦多市中心最新落成的YONGE-DUNDAS SQUARE,将于今晚举行开幕庆祝活动,届时除了盛大的巡游表演,烟花及音乐表演,还有著名的马戏团表演空中飞人。为了配合活动,市中心将实施多项封路措施。 位于伊顿中心对面的YONGE-DUNDAS SQUARE,可说是多伦多市中心一个新的地标。为了庆祝它的启用,市府特别举办大型的开幕活动。节目活动将于今天下午五时直至晚上十一时。 今晚节目的重点,将是由多个鼓乐队组成共七十五人的鼓乐嘉年华巡游,以及由著名的SUBLIME马戏团表演,在二百二十崭呖蘸峥缯个广场的空中飞人表演。 而烟花表演环节中,更会衬托着由多伦多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 为了配合庆祝活动,多伦多市中心将进行多项封路措施。当中包括: 五月三十日早上九时至五月三十一日凌晨三时,由央街至维多利亚街一段登打士广场街; 五月三十日晚上八时至五月三十一日凌晨三时,由卑街至维多利亚街一段登打士街; 五月三十一日凌晨一时半至凌晨四时,由皇后街至芝兰街一段央街; 五月三十日晚上八时至晚上十时半,由登打士街至芝兰街一段央街; 五月三十日晚上八时至晚上十时半, 由卑街至央街一段爱德华街。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多伦多第二波疫情达高峰

卫生官员周四表示,多伦多的第二波SARS爆发可能已经达到了高潮。官员所揭示的疫情新数据显示了问题何等触目惊心。 卫生官员报告,共有33宗极有可能病例(PROBABLE CASE)与29宗可疑病例(SUSPECT CASE),另外107人目前因出现征状正在接受检查。 西乃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首席微生物学家罗唐纳医生(DONALD LOW)说,相当一大部分病例最终将被定为‘极有可能病例’或‘可疑病例’。 次波疫情较轻 尽管如此,第二波的SARS疫情数据没有超过第一波,首次SARS爆发中共有136宗极有可能病例,以及121宗可疑病例。 但新数据显示了SARS病毒的传染程度是何等强烈,尤其是在医院。同样表明控制疫情是何其关键。 大部分病例可能是在过去十来天传播开来的。 至少从四月中旬开始,第二波病例在多伦多几家医院悄无声息地传播开来。在医院非SARS病房的医务人员于五月中旬已经获准除去保护性口罩,结果第二波疫情死灰复燃。 由于再次出现大批医务人员出现SARS征状,公共卫生官员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七千人隔离 总共7,026人接受隔离,其中包括396名医务人员。安省首席医务官杜库纳(COLIN D’CUNHA)说,另外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处于工作隔离状态,即这些人可以继续工作,但在下班之后必须与家人隔离。 学生违反隔离规定 约克区卫生官员仍然在设法联络FATHER MICHAEL MCGIVNEY天主教中学的一千七百师生员工,该校一名学生及其在医院工作的母亲因出现征状而导致全校关闭。但在周四,该校十至二十名学生并没有遵守在家中隔离的规定,在购物中心及大街上闲逛。约克区卫生局发言人麦奇格医生(MURRAY MCQUIGGE)警告,若发现违反者,最高可罚款五千元。 约克区及多伦多卫生局周四下令一人隔离,因发现此人违反隔离规定。 酒铺关闭 央街(YONGE ST.)14824号的奥罗拉(AURORA)一间酒铺的雇员出现SARS征状,该店被迫关闭,15名雇员不得不在家中隔离。公共卫生官员呼吁在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七日光顾这家商店的顾客留意是否出现SARS征状。 安省卫生官员于周三宣布,将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确定极有可能病例。极有可能病例急速窜升是预料之中的事。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极有可能病例的数目评估疫情爆发的严重程度,并确定是否要发出旅游警告。 新一波传染中的极有可能病例中4人已经死亡。截至目前,多伦多地区与SARS有关的死亡数目已经达到29宗,另外在两次爆发中的13人目前病情处于危重状态。 跟随世卫标准 加拿大卫生部于周四宣布,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诊断极有可能病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包括:任何人有接触SARS病人的历史,并出现征状,X光显示新的肺炎迹象,便是极有可能SARS病例。但联邦卫生部原先的定义不包括X光的证据。 无论对于极有可能病例或可疑病例,医生在治疗方法上都相同,只是可疑病例的病情较轻而已。 罗唐纳等专家认为,多伦多的第二波疫情已经达到了高峰。他说在上周五、周六及周日,医务人员中的病例急剧上升,但在过去两日来已经很快下降。但他警告说,仍然有可能SARS病例在病人家属以及访客之间的传播。 在加西,卑诗省发现两宗新的可疑病例,其中一人住院接受治疗,另一人在家隔离。 卑诗省卫生厅长霍金斯(SINDI HAWKINS)说,那名住院病人曾经去过香港,而目前在家隔离的病人则从印度取道新加坡返加。 美专家再来襄助 杜库纳医生披露,安省第二波SARS极有可能病例中,一名病人的年龄在16岁以下,14人在65岁以上。 与此同时,多伦多第二波疫情传播的来龙去脉目前仍然不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将于周五抵达加拿大,协助解开这个迷团。 由于对于SARS的忧虑,葡萄牙总理巴罗索(JOSE DURAO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吴丹:掌声后的独语

【本文章经加拿大《新》月刊授权特约刊登,版权归《新》月刊所有,欲转载者请与原作者或星网联系】   和吴丹约好是在下午的4点30分开始采访,其时气象台发出的雪暴警报正式生效,四月的天空漫着密集的雪花,这也算是多伦多的一景了。我因在路上花了些时间而迟到,吴丹后来很随意也很谅解地笑了笑说,无所谓的,我也是刚下课。   然后我们就从多伦多的雪聊起。   吴丹说,说真的,我对这边的生活学习各方面都很满意,但就是不喜欢多伦多漫长的冬天。曾想过,譬如,我要是真能读医,然后有一天真有能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诊所,我会在一个冬天很短、没有雪、很暖和的城市居住。吴丹说到这里忍不住很开心地笑了。那种笑声很轻松,很自信,花样年华。   将来,如果有机会选择,你会定居在哪里?   英国。吴丹反应很快,甚至连犹豫都没有,脱口而出。   为什么是英国?   父亲是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位的,我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那时很想念父母,有些孤独,或者算是不开心,所以,对英国的感受会强烈些。后来父母带我到欧洲去旅游,也去了英国,我很喜欢那里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在英国我就想过,以后我应该再来的,起码要来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   那么选择学医呢,是因为有很好的前途?   不完全是。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只是,我们这个家族好象没学医的,这使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我现正读OAC,以我过往的成绩和目前的状况,相信应有希望的。   最想上的学校当然是多伦多大学(UT)、滑铁芦大学(WATERLOO)、卑斯大学(UBC)或者皇后大学(QUEEN’S)。   假如,我打断吴丹的话问:你知道的,有些事情总有意外。今年因为改制造成两个年级同时毕业,报考大学的同学会多很多,如果你失败了,上不了你想的大学,或者就算上了你想上的大学,但读不到你满意的专业,怎么办?会不会就这样将就下去?   我想不会的。吴丹很轻松地说,假如真是这样,我宁愿再等一年。   很多女孩子,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在你这个年龄都会有明星梦。以你目前的条件,刚夺得2002年多伦多小姐冠军和国际华裔小姐季军的好成绩,你其实可以走娱乐的路,这样成功的路程会短些快捷些,不是吗?   是有公司和我提过,只是我觉得我首先是个学生,学业是我的前提。我只有先完成我的学业,然后才是其他。   参加多伦多小姐选举很偶然,第一次是妈妈在吃晚饭时和我谈起,当时我听了也就听了,没往心里去想。后来有天妈妈又提起,我想这也许是个锻炼的机会吧,然后我就决定参赛了。   是没想到会获奖的。宣布名单时我象慢了半拍,不过真的很开心。不是因为拿到了最高的奖,最重要是通过参与锻炼了自己,付出了努力,增强了自信。   如果说,参加多伦多小姐的选举,你没有功利之心,那么参加华裔小姐选举呢?毕竟名声啊奖金啊机会啊都很诱惑吧?   真没这么想,钱我从来没考虑过。香港倒很想去,因为没去过。我把“华姐”比赛看着是“多伦多小姐”比赛的一个重复过程,就象我从一个起点跑到了终点,然后回到起点再跑一次而已。是个重复检验我耐性的过程。我想要珍惜这个再投入,再尝试的机会,看自己能走多远。   国际华裔小姐季军这个结果你满意吗?   满意的,我觉得这是我的水平。吴丹此时笑得很满足,没有任何的遗憾。   参加多伦多小姐选举和国际华裔小姐选举,最大的不同和收益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是节奏。和多伦多小姐选举比起来,国际华裔小姐选举的节奏快很多,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做,很紧凑,后来我从香港回来,反觉得不适应了,好象一下子多余了很多时间。哈哈,不知道怎么会是这样。不过,香港这段经历使我学会了把握节奏去干事情。特别是我现正准备进入大学,我学会了怎样去计划和安排我的学习和生活,明显合理和紧凑了。   收益?我觉得不管你是移民来加拿大的,还是签证来留学的,既然来到这个国家,就要放弃些顾虑,把自己融进这个社会里,通过参与和尝试获取进步。   我刚来时英语可以说是完全不会,那段时间很苦闷,觉得无法和同学老师交流。后来参加了ESL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不仅是学习上的。这里的教育是鼓励性的,先使你竖立信心。我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发现自己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了,那是我最开心快乐的事情。后来再学了法语,整个人的感觉完全就不同了。完成参选后,我一下子明白了,凡事你肯去尝试,去投入和参与,你才有机会。   我也会想家。虽然我的父母在这里,但我有很多亲友在国内,象奶奶外婆她们都是最疼我的人。开始我特别不习惯过年,总觉得不象个节。后来觉得这样不好。其实这里有很多节日,也是很开心的。象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同样会玩得很愉快。这就是我说的投入,你努力了,就能感受到。   感情这个问题肯定会接触,不过对我好象不是问题。母亲对我的教育抓得很严,加上我觉得没什么比学业更重要的。对,也有朋友会表示出特别的好,但我知道怎样保持距离,这样好处理很多。   虽然我是个独生子女,但从没感受到孤独,除了刚才说的父母在国外时有个适应期,我想我还是个很容易满足和快乐的人。生活中我总会找到朋友,或者自己找到一个点,让自己开心起来。妈妈是很在乎我,平时我去同学家玩,或者我晚上要出去,她总会不放心。不让去也试过。哈哈,和妈妈吵也会有的,但很快就会没事的,因为我理解她的。   中国留学生发生的一些命案我从报纸看到过,觉得很惋惜。不会觉得特别,这不是在哪个国家的问题,哪里都会有好人有坏人,有安全和危险。关键是自己要把握好安全,这很重要。妈妈说不怕一万,最怕万一,我想是对的。   其实我是个很普通的学生,获奖后回到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很吃惊,因为我平时不爱打扮,所以不怎么显眼。他们问我要了照片啊录象去看,我很高兴与他们一起分享。   我喜欢音乐和美术,钢琴在这里考了8级,现在因为全力准备上大学没练了。上网聊天倒不多,主要觉得很浪费时间。一心二用偶尔也会,但妈妈会提醒我。我晚上一般不到12点1点不想睡的,主要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昨天换了夏时制,我躺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想半天,嗨,我亏了1小时了。吴丹说到这里调皮地笑了。   我也许遗传了我父亲偏瘦的基因,所以我不耽心会胖,很能吃肉。当然我也锻炼。因为睡眠不够,下午放学后那段时间是最困的,我会到室外去跑步,这样精神好很多。   家务活儿我很少做,妈妈说我学习忙,基本不用我做,休息日我偶尔会学做点菜,主要是为以后读大学做点准备,怕将来什么都不会把自己委屈了。   夏天如果拿到录取通知书我会干什么?我会回国看看亲人,然后再顺道儿去旅。对,还要去考驾驶执照……好象有很多事情想做,不过这都是夏天以后的事情了。   机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只有参与才是重要的。从香港回来后我已回复到学生的吴丹,就好象再一次回到起点线上,相信我会尽我的努力,不会松懈。这是采访即将结束时吴丹对我讲的。我想这对每一个青年人都适合吧。   雪停了,采访结束了,这个夜晚很清凉。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失宠的太阳DD由小留学生同居状况调查引出的思考

【本文章经加拿大《新》月刊授权特约刊登,版权归《新》月刊所有,欲转载者请与原作者或星网联系】   自去年2月来自武汉的小留学生陶琳在多伦多遭袭身亡始,过去一年来分别有来自上海的唐文峰、来自广东的余振和来自北京的赵巍等留加学生再遭不幸。各案所涉嫌疑者大都是死者身边的最亲近者,有个别甚至是同居的恋人。这一连串不幸事件告知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生活在加拿大的中国小留学生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和爱护。为此本刊于今年2月间对多伦多地区小留学生同居现象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形成以下报告。我们期待这份报告能吸引更多的人对小留学生问题的关注,这是是次调查的目的。   一.小留学生情况摸底   从我们发出近200张有效调查问卷可知,目前来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留学生占76.5%,这部份留学生中留加国前已取得大学文凭的仅占12%,其余均只完成高中教育。这个结果说明自“911”灾难以来,一方面由于美国收严留学签证审查标准,另方面加拿大政府趁机加快教育产业开发,在这双重作用的推动下,愈来愈多来自大陆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中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顺利升上大学的独生子女,带着父母的期望踏上了留学加国的人生道。   据加拿大移民部介绍,去年秋季进入各级学校就读的8千多名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约占5000人,是拥有来加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大陆已成为加拿大“教育产业”开发的主体。这个“主体”的概念是,在加拿大每10个国际留学生中就有6个是来自中国大陆。   我们在调查中约见了80名年纪在22岁以下的小留学生,他们全部是独生子女,关于留学的目的,有67%回答是父母安排;16%是因为在国内无望读大学,希望能在国外取得高等教育的机会;8%是想出国见识见识;6%是觉得通过出国起码可以将英语学好;3%是出来看看再说。这个调查统计说明,在来加拿大的小留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份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很模糊,对未来前途的认识和设计飘浮不定,这应是小留学生情绪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87%是第一次离开父母;92%从未在家里负担正常的如煮饭洗衣清理房屋的家务;72%身体患病仍需父母陪伴就诊;67%未单独到银行办理存取款手续。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在加留学的小留学生,生活自理以及面对突发事故发生的临变处理能力极差。   对情感问题的调查,65%在出国前有过初恋的经验;92%接受在留学期间谈恋爱;79%承认独居国外情感孤独;32%认为留学期间的感情可以走入婚姻;而85%认同恋爱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大部分初次离开父母远渡重洋留学的小留学生情感孤独,他们中的多数会以选择恋爱的方式寻求情感的关怀和互助,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的事实。   二.小留学生同居状况调查统计   是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对象仍旧选择年龄在25岁以下的留学生,调查采取自愿回答的方式进行,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10份,具体分如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出国后开始同居的时间    出国半 年 以下: 12%    出国半年至年半: 46%    出国一年半以上: 22%    未 同 居 者: 20%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选择同居,其中出国半年到1年半是选择同居的高发期。   2.同居的原因:    感情需要: 63%    互相依靠: 23%    经济分担: 9%    其 他: 5%   调查结果显示:占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感情而同居,接近三分之一是彼此依靠,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互相帮助。   3.同居费用负担:    采取AA制方式: 49%    由经济好的负担: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孰是孰非之“东方”“新东方”?

【本文章经加拿大《新》月刊授权特约刊登,版权归《新》月刊所有,欲转载者请与原作者或星网联系】 “加拿大东方教育学院”与“多伦多新东方学校”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是个事实。 在多伦多一些中文报纸上,“东方”与“新东方”的广告不但缺一不可,就算在广告语句的斟酌以及版面方寸位置的安排都颇为刻意。表面上,两家“东方”好象都在小心回避他们的分歧,但私底下却冲突频发,怨气多多。这种矛盾的积累由来已久,所谓久积成疴,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决定采访两家“东方”,不是在比较谁优谁劣,谁该存在谁该淘汰。我们要做的,是出于对加拿大语言教育市场开发的关注,以及就华人企业在商业经营游戏过程中所应遵守的游戏规律作更深层的研究和思考,寻求一个更规范更康健的市场操作模式,这于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谁吃了第一口羹? 据“新东方”创始人徐开宏介绍,他是1997年到加拿大留学,1999年在帮助太太准备参加TOEFL考试时,发现全加拿大没有一间专门针对TOFEL报考者的辅导学校,当时在北美的考试模式是“机考”,这与国内的考试有所不同,为此触动了徐先生研究“机考”TOFEL的兴趣。从1999年8月开始,徐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一些投考者进行辅导,效果相当显著。到了2000年初,慕名而来的学生多了起来,在私自授课辅导的基础上,徐先生注册了“北美实力”培训学校,开始是在Downtown附近租了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地下室授课,学生有七、八十人,到了2000年5月学生人数增加到四、五百人,学校只好另选地点,并聘请了1个老师协助,这就是“新东方”最原始的规模。 “东方”创始人David Zhou告诉我们,他是1999年到加拿大留学,在参加TOEFL机考中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之后就以私人辅导的形式做家教,在完成相应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于2000年中租用了一间课室进行开班授课,授课学生接近400人,“东方TOEFL培训中心”也因此有了一定的雏形。 从双方介绍的情况看,谈不上谁先谁后,就算在时间上有数个月的前后交错,但客观地说,“东方”与“新东方”基本是在同一时期起步的。 “东方”与“新东方”能够在短时间内由私人授课形式迅速上位为开班授课的私校,得助于IT业的回落。从2000年开始,IT业前景由热转冷,大批期待在IT界发展的留学生、新移民意识到,通过进入学校拿到一个学位,是最脚踏实地的生存之道。这种观念的导向导致TOEFL、GMAT和GRE培训出现火爆。两间“东方”的创始人由于对“机考”的研究优于后来者,致使他们具备了抢夺市场的优势,他们的成功和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有关。 比较巧合的是,两间“东方”的创始人都是由学生考试者转变为家教,再由家教转变为办学者。无可置疑的,虽然他们具备应付考试的经验,但对学校教育经营和市场操作却是陌生的。特别是一开始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教学、管理、宣传、发展等功能没有得到分离,学校在管理上更多体现为个体式的作坊作业形式,这为他们以后的竞争走向白热化埋下了伏笔。 二.“东方”与“新东方”对峙的局面何时形成? 从我们调查采访的表面资料看,“东方”在借用品牌意识上,开始是优于“北美实力”,也就是后来的“新东方”的。 据徐先生介绍,2000年5月以后,“北美实力”的办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到2001年初,“北美实力”已经培养了数千名学生,在加拿大很多有名的学校,基本都有“北美实力”的毕业生。“北美实力”此时占有超过50%的市场,形势相当可观。 “新东方”认为,“北美实力”受到冲击是在2001年的七、八月,其时的“某中心”借助“原北京新东方主讲教师”的宣传,利用北京新东方的良好声誉迅速出位,“北美实力”由此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原来蓄势上升的发展状况受到了抑制。 记者就此查看了2001年《大中报》等一些报纸的广告宣传,发现“加拿大东方教育中心”确实是以数名“原北京新东方主讲”做宣传,联想到我们在采访“东方”时所听到的介绍:“到了2001年8月,我们士嘉堡校区的规模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出了6个班,每班有近100人听课,有些私校因承受不起市场的冲击而被淘汰,加拿大东方教育中心得到稳步的发展。” 我们相信,“东方”因“北京新东方”在所有TOEFL考试者心中都蒙着一道成功的光环,其在操作上运用“名牌”效应抢得发牌权,因而“北京新东方”这道光环也恩宠了“加拿大东方”。 令我们困惑的是,“加拿大东方”既然有“名牌意识”,为何不直接与北京新东方联系,名正言顺地获取“尚方宝剑”?David Zhou在记者的询问下也不无懊悔地说“那时候我们对市场的操作认识尚浅,总是觉得一个公司与它公司合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这样的市场观念真有些令人可惜。 “东方”借助“北京新东方”的名牌效应最大的成功是急功近利,而它最大的失败是教会了“北美实力”。 虽然“新东方”否认其时的“北美实力”被“东方”抢去大部份的市场,但“日子艰难”的尴尬却是事实。被逼入困境的“北美实力”受“东方”的启发,也在梦求“北京新东方”这道光环。 据徐开宏介绍:2001年的11月,他给“北京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写信,表达了希望能得到“北京新东方”的支持。到了12月25日,徐接到了俞的电话,邀请他到温哥华面谈。徐到温哥华后在俞家里“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详细阐述了他对加拿大市场的认识以及未来的计划,为此取得了俞的信任”,“多伦多新东方学校”终于在2002年1月9日成立,从此多伦多两间“东方”对峙局面开始形成。 三.孰是孰非,相煎太急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作为“语言考试培训机构”这样一个产业,它本身就是投机的,是完全的商业操作模式。尽管它有“学校”和“教育”作包装,所刻求的仍旧是市场。 既然是商业的,“东方”和“新东方”的竞争也就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已失控进入非理性状态,并且有导致两败俱伤的两难境况,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更深切的关注。 “东方”和“新东方”的争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谁真正继承了“新东方”教学的精神? “东方”的管理者认为,“新东方”虽然获得了“北京新东方”的授权并获取了署名权,但从师资方面看,“新东方”基本仍以“北美实力”的师资为主体,大部份老师没有在“北京新东方”受训,因而不能领会“北京新东方”教学的精髓。反之,“东方”授课的老师,不少是从“北京新东方”出来的,因此,他们的教学体现了“北京新东方”的精神。 对此“新东方”反斥:在取得“北京新东方”的支持后,“新东方”对所用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比如现在编写好的三本教材,俞敏洪和“北京新东方”现任校长胡敏不但亲自审阅,还就教材的修改提出很多建议。说“多伦多新东方”未能领会“北京新东方”教学的精髓是不公道的。相反,“东方”的许多号称是“北京新东方”的主讲者,其实从没在“北京新东方”呆过,这样的宣传大有哗众取宠误导学生之过。 2.游戏者呼吁要遵守游戏规则 “新东方”认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一个不变的收费标准,但“东方”始终将收费价格压低抢占市场,这样致使竞争处在不平衡的两个层面上,无利于市场守恒。 而“东方”对此则反驳,“东方”的收费标准无需参考别人而指定,其收费价格的制定始终抱着还利于学员的原则,即既准确地测算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入产出比例,又从减轻留学生和新移民的经济负担出发,精确而合理地厘定收费标准,这个标准是针对市场而不是针对任何企业学校的收费标准。 另外,“东方”认为“新东方”的三本教材虽是以“北京新东方”的教材为蓝本,但脱离了加拿大机考的实际要求,远没有“东方”每个月所编写的实用机考题库更具针对性。 对此“新东方”反驳道:三本教材的编写,既结合加拿大机考的实战要求又不放弃“北京新东方”教材的实用性。比如语法,无论笔试和机考,考点非常固定;就算听力部份,其千变万化,仍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主;所不同的是阅读部份,这部份完全脱离了北京的教材,针对“机考”的特点进行重新的编写。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机考,这样既可考察教师水平,也可及时了解机考的最新动态。 “东方”和“新东方”除了在价格和教材方面产生争拗外,在广告张贴策动宣传攻势方面,彼此都对对方提出一些严厉的指责。以记者调查所看,这些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游戏的双方能心平气和地共处在同一层面上彼此尊重,相信游戏者仍旧是有规可循的。 3.毫无“大气”之道的口水大战 “东方”与“新东方”的口水之战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就师资力量的对比,“东方”认为,除了每隔两个月出一套最新的适应“机考”的题库外,他们的教师队伍在北美也是最强的。据David Zhou介绍,目前在“东方”任教的教师,大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在国外拿了学位,具有丰富的应考经验,尤其是在年轻化上,优于“新东方”的教师队伍。 就此“新东方”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教师水平的高低在于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不在年龄上。在采访过程中,徐开宏向我们出示了“新东方教师评估表”以证明他们对教师质量的重视。据徐说,“新东方”的教师除了要定期参加机考外,还要接受学员的考核,在一定分数指标下,教师不能上岗授课。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何东:有一本书应改名“真有高潮你再喊”

《青年时讯》日前发表何东的文章说:作家──也就是俗称的“灵魂工程师”,尤其是那些中年的女“工程师”们,她们真是有点熬不住了。眼看着小辈的“宝贝”作家们越写越脱,她们确实有点着急上火。可偏偏自己也已经上了些岁数,因此如果就照着《宝贝》那么一边写一边脱,她们似乎假装还有点不好意思。可如果整个“桑拿文坛”就让“宝贝”们这么“乌鸦聒噪”般地独占,她们心里明明又有些不忿;于是就开始在书名上做足“性”格。比如《大浴女》;据说假托源于欧洲一幅名画之名,可我这人向来读书都比较粗俗,因此就直译它为“光着洗澡的女人”;还有那本《作女》;也就不用我再译了,看看封面上露出的女性丹田肚皮就够意思了;现在,又来了一本更猛烈的名为:《有了快感你就喊》。 这种书如果今后看多了,我可能还得去央告伟大的求伯君先生,让他帮我在脑袋里装一个“金山脑霸”,以备杀毒。 于是有人说了,你既然这么瞧不上她们那些书,甭看就得了呗!那可不成,难道大家没看见嘛?她们中年女“工程师”一出书,就会有那些很着名评论家站出来替她们擂鼓击掌,而这些评论家,恰恰又都是我在年轻时80年代末就崇拜得的不行的社科高人,所以不由得我不上当,况且一直以来,我早就让女“工程师”们的书,造就了现在的阅读低级趣味,想现刹车还来不及了,所以就边读边骂吧。 在“你就喊”之前,我先精读过池作家一本《水与火的缠绵》,结果是一点也不缠也不绵,就是感觉上非常青涩,那书好像就是为了要赶什么书市急着忙着写出来的。书中的男主角照例是那种窝窝囊囊的老废,女主角照例是那种思了半辈子春又不得的怨妇。于是内容像刨花干搓一般完全是硬挤出来的,读了这种书,很容易由心理上的不快,而转引起生理上的便秘。现今又买了“你就喊”,仍然凑字一般地无聊,小市民的无聊人生,被池作家不断地重覆自己批量生产,所以翻来翻去最后觉得就那书名还比较牛,因为它起码还不至于像书里内容那样想像枯竭。 比“你就喊”更久之前,我还看过一本女“工程师”写的《情爱画廊》。 那时候《宝贝》之类美女小说还没生出来呢,所以《画廊》应该算是当时比较“先锋试验”的小说了。可就因为作者年过境迁,已经感受不到什么真实情感生活了,因此读起来就特别假。 小说写一个见了女人就唱《北方的狼》的傻冒男画家,去苏州写生,于是就假想当然地邂逅了一位美女,然后就一心惦记着要给美女画裸体画,于是画着画着,男的女的都互相激动起来……然后两个人又双双回到北方,接着苏州女住进男画家的私宅,而傻画家就愿意看着她一丝不挂,很“自然主义”地在屋里自由活动,我当时感觉最虚假而且也最替那苏州女担心的,就是北方不比苏州,这边风太厉,她可别再着凉受风感冒了。随后就写得更玄乎了,说那苏州女洗澡时有种特异功能最让男画家迷恋:只要窗外阳光灿烂,室内淋浴水温合适,女人心情再好点,她就会浑身出现彩虹般的“体雾”。 在“你就喊”的不久前,也读了《大浴女》,原本就是一本很肥皂剧小说,不知为何非要起这么个名字?可能是担心在市场上用正经名字书就不会畅销嘛?也是,那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庸乏味,所以用不用“光女”名字做封面暗示,也不会增加多少销量。 再后来,上海就新新冒出《宝贝》一书,相比起中年女“工程师”们,年轻的新新作家,下手要狠得多,不但脱,而且连其他所有之后的细节全都如实“报告文学”。当然还有穿名牌、喝“星巴克”之类的穷姑娘冒充“小资”情调种种。 但《宝贝》内容虽然粗陋,可起码不装不伪。细节也真像现在那种小市民家庭出身然后勉强上完大学就扮酷的女孩儿,张嘴就说“品味”,饿几个月肚子,也要拼一条名牌裤子的意思。 如果说那些新新“宝贝”作家,她们就是敢出卖自己,所以也什么都不吝了,可那些中年“女工程师”们,她们干嘛也要凑这道时髦呢?为什么都一把岁数了,还非要出来喊呢?她们到底还缺什么呢?是钱嘛?原来书正经地一本一本出着,估计也不太缺那东西;论社会地位,都各在各地占着什么文联或什么协会官员,也算混得有头有脸不算特别孬了;论房子,有公家分的或自己买的宽敞地住着;而且北京开个什么文学会,她们还是代表都能收到请柬前来参加,按说该占得也都基本占全了,干嘛还要使劲喊呢?真让人实在是有点想不通,可再仔细想想倒也想通了:她们好像什么都有了,可就是作为“工程师”,她们已经没了“灵魂”,只剩下了想像中而并非真实中的性爱,可她们仍然还是“人老心不老”硬要挤进写作的比赛,并且还非要大声喊出来以示高潮达到。只可惜书名还是差了一点火候,应当改为“真有高潮你再喊”。 可孰不知,要当文学三陪,也得从娃娃抓起,如果中年涂脂抹粉再入此道,喊得太厉害也真会把人吓着的。更难怪当有人批评九丹阿姨小说写得不堪时,她还不服各位犹抱半遮还要喊的纯文学女“工程师”比自己也强不到哪儿去。我看过九丹出的所有的书,内容自然真是很不卫生,但她评价那些表面正经的中年女“工程师”们,却也真是话糙理不糙。 另有一位网友说得还更幽默:“师傅,要喊您就尽管喊,可小声点行嘛?”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美国将清查违规逗留外国学生

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言人班特利说,从8月1日起国安部将开始寻找违规持学生签证在美逗留的外国人。 班利特估计,美国境内可能有一万多名外国人违规持有学生签证。他们不通知移民局,擅自离校外出打工。清查中一旦被查到,可能遭拘留或驱逐出境。 911事件后,美国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追踪留在美国大约一百二十万名外国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下落。 按规定,美国各类学校要在今年8月1日前向该追踪系统提供资料。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

追击:女生卖淫几何?调查惹出风波

多维社记者黄琨报导/「女大学生」与「妓女」,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名词,竟然被一篇报导连在一起。5月21日,在中国拥有广大读者的《青年参考》罕见的以头版转二版两个整版发表记者陈杰人「独家报导」《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导致《中国青年报》两名主管负有领导责任而被停职,该记者则被解职。 ●「你要学生妹吗?」 报导写道:「我根本没打算毕业后找工作,现在这样做挺好,收入高,人也自由,趁着青春年少,多挣点钱……」晚春时节,武汉某全国知名高校门前酒吧一条街上,在昏暗暧昧的灯光下,某高校外语学院一名女生向记者吐露心声,省略号那段话,是她用纯正英语说的有关做爱的粗话。 她自称姓赵,身高1米60左右,体态匀称,长相不错,几乎没有化妆,运动鞋、牛仔裤、休闲上衣和头发随意一,透出青春女孩的清纯。如果不是她时时抛出媚眼,甚至不敢相信她已踏入风月场长达3年。赵同意向记者披露高校学生卖淫内幕,代价则是记者支付「500元时间损失费」。 记者和赵谈话一周之前,三名武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向记者欲介绍卖淫,记者与公安局联络后卧底设下埋伏,她们被公安局抓获。其中介绍同学卖淫的武汉××学院学生刘元光被刑事拘留。卖淫女荣某和周某,经过训诫、教育后释放。警方证实:荣某系中南××大学学生,周某系××大学学生。 向记者透露内幕的赵,证实了武汉地区高校卖淫现象泛滥,她说:「现在武汉地区的女大学生中,至少有8-10%从事这个行当,如果加上那些只陪聊陪玩不上床的,估计接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外语、中文、艺术和师范类学生中更高。」 民院路是武汉市武昌区高校相对集中的地方,4月15日晚上,记者来到这里暗访。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学生妹已经成为武汉色情业一大特色,熟悉情况的人来武汉,直奔大学周围的酒吧、迪厅。 赵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自称走上卖淫道路「纯属偶然」。1999年下半年,赵从外地考入武汉某重点高校,「当时我17岁,最大的感觉就是孤独。」入校不到两个月,赵在去东湖玩时认识了一位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当天晚上,赵将贞操给了那位老板。事后却得到老板给的5000元钱。「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身体是可以用来挣钱的,挣得还不少。」赵坦率地告诉记者,她现在每月收入达2万。 赵说,在一些女生宿舍,卖淫学生常常在「卧谈会」上大谈经验和收入,惹得同宿舍眼红不已,「笑贫不笑娼」早已被同学们所认可。 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高校里也开始有男同学「做鸭」,男生卖淫的条件更高,长得要帅,善于讨女人欢心,还要身体好。 武汉某大学一位教授曾对记者连连说:「再不整治,高校将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妓院。」 在武汉,虽然学生卖淫现象是公开的秘密,市民也纷纷呼吁有关部门整治,但记者发现,有关单位态度却很微妙。报导记述了4月4日晚上抓获刘元光等三人费的周折:他打了无数个电话与公安局各个部门进行联系,最后告诉武汉市「110」:「我现在以公民身份向你们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你们如果不派员查处,就是一种违法的不作为,我将会告上法庭。」市公安局才派出治安处警察配合查处。有关学校的态度也很微妙,记者和数所大学联系采访,被校办、宣传部之间踢了一圈皮球,两天下来,就是不接受采访。 报导最后说,截止发稿时止,记者又陆续得到高校学生卖淫的反映,涉及北京、上海、长沙、南昌、广州…… ●步入风尘者“近四分之一”?! 武汉地区女大学生中「至少有8-10%」卖淫,加上陪聊陪玩「估计接近四分之一」!这样的比例,让人震惊。 据多维记者了解,陈杰人写好稿件之后,先交给《青年参考》的上级报纸《中国青年报》,但报社领导不同意上大报,他找到《青年参考》问能否上。这期报纸20号上市,当天没有什麽动静,到23日24日就热闹了,报社的电子信箱被大量邮件轰炸,基本上都是对该文表示愤慨和抗议,主要来自武汉地区,武汉各高校网站的论坛上更是一片炮火硝烟,还有消息说武汉学生要上街游行,要到法院起诉《青年参考》。这种骚动引起了中宣部和团中央(《青年参考》属于团中央系统)的严重关注。23号,团中央要求中青在线网站删掉这篇稿件,同时《青年参考》也请搜狐、新浪等网站删掉转载的该文,但这篇文章早已传遍全球了。 23号下午,中国青年报社又通知《青年参考》主编和陈杰人停职检查。中青在线和5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都刊登「致歉声明」,全文如下(多维曾予转载): 《青年参考》报2003年5月21日刊登《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一文,该篇报导内容严重失实,特别是关于「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据,这严重伤害了湖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感情,损害了大学生形象。对此,特向湖北省教育部门和广大读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主管部门已责成《青年参考》主编和该报导记者停职检查,待进一步调查后做出严肃处理。 《青年参考》编辑部 2003年5月23日 中新网、人民网等中国大陆官方的主要网站,都纷纷转载这份声明,显然是想尽快平息武汉大学生的冲天怒火。 美联社29日发自北京的消息引述《中国青年报》办公室一名姓赵的女士说,记者陈杰人已被解职,《中国青年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樊永生和《青年参考》主编梁平负有领导责任被停职。( ●是“媒体炒作”还是“当头棒喝” 对这场平地而起的风波,读者反应非常分歧。有人认,所谓「女生卖淫」,纯属媒体炒作耸人听闻,其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难逃其咎。有心人调查了国内一些网站转载这篇文章时,标题都升了级: 网易:《趁着年青多挣点: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 新浪:《武汉大学生卖淫现象泛滥清纯女孩卖淫3年(图)》 上海热线:《武汉大学生卖淫现象泛滥四分之一女大学生陪聊》 中华网:《25%女生步入风尘?武汉女大学生卖淫调查(图)》 很多人质问:武汉地区大学里四分之一的女生从事色情业?凭藉常识想一想算一算,有多少万?这可能吗?「写出这样弱智标题的记者、编辑们,不是大脑出了问题,就是良心出了问题!」这篇报导对成千上万的武汉女大学生的名誉构成了诽谤,必须还她们清白。 但是另外也有很多人认:即或由卖淫女赵某估计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有夸大之嫌,大学生卖淫现象之严重是不容回避的。人民网5月27日发表吴兰友的文章《「致歉」无法改变现实》说:「我真希望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甚至完全失实,可现实又让我不能不认为,当前高校中的确存在类似丑行。我曾为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求证于办公室两位刚大学毕业的同事,他们认为没什么好惊讶的。」 吴兰友说, 2001年12月《云南日报》就报道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震惊国内的中学女生卖淫案,足以证明卖淫问题严重到已蔓延到中学女生。他大声疾呼,无论《青年参考》报道真实成份有多少,对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思考及处理不应到此结束。有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已迫在眉睫,特别是高校。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被人称为净土,现在净土不净,显然守土者有责。高校最基本的要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麽,不应该做什麽。他言辞峻严地说:「损害高校形象,损害大学女生形象的,不是记者,而是卖淫的大学生。」 ●陈杰人有话要说 《青年参考》记者陈杰人5月23日在风暴排空而来之际,与武汉大学的网友作了一次对话。一位署名为「gates」的网友记录说: 我:陈老师,您的这篇文章里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到的,是不是真实数据? 5月25日,一名女大学生(左)在填报心理测试问卷。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当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举办。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摄(数码传真照片) 陈:数据这一点是我整个文章的软肋,现在大部分批判我的文章都是攻击这一数据。说实话,我本人对于这一数目也抱着怀疑态度,因此,我在文章中采用的是直接引语方式,不是说「记者得知」或者「记者了解到」,而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说出来。赵告诉我这个数目的时候,我当时就想了一下,之后也一直考虑,这个数目究竟要不要写出来,而我个人判断,比例是在3%左右。 我:您采访到的学生的身份可以得到证实吗?现在学生证造假也是非常容易的。 陈:被抓的三个学生的身份是绝对可以证实的。刘是武汉××学院自动专业的学生,周是湖北大学××学院的学生,我都去他们的学校查看过他们的学习卡,上面的照片和他们被抓获时主动出示的学生证上的照片是同一版本。荣是中南××大学学生,可是我在采访时一直被踢皮球。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新闻快递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