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粮价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兆吗

上海证券报粮披露,10月中旬,从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开始,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此次”带头”涨价的主要是粮食、食用油等,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5元,每桶上涨5.5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涨至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

油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的上涨,是由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据了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10月16日至19日,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每吨平均涨幅40元至80元。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每吨上涨80元至120元;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农产品价格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大面积上涨,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粮价上涨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它直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之外,还在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不仅如此,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恰恰也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从9月底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来看,M0、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2.8%、18.5%和20.7%,是上一轮通货膨胀结束后难得一见的增长速度。有鉴于此,有研究者感到疑惑,粮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前兆?

毫无疑问,粮价上涨会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粮价上涨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仍然分别占到37.7%和46.2%,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因此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仍有重要影响。其次,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它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我们认为,这次粮价上涨,未必会引领新一轮通货膨胀。

首先,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仍然最高,但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其次,大约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整体上已从短缺经济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前不久,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47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

再者,这次粮食价格上涨,是由夏粮减产和秋粮收成不佳引发的。今年我国夏粮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幅为2.4%。由于洪涝等灾害的影响,秋粮收成也不尽如人意。全年粮食总产量很可能低于去年。因此,今年粮食供求存在一定缺口。但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最后,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所下降,2003年以来世界小麦和大米等价格都有所上升,但目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仍高于国际价格,由于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这将会对国内粮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为了防止明年粮价出现大幅度上涨,关键是要抓好农业生产的组织与管理,阻止粮食产量出现继续下滑的情况。同时,要准确把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和力度,使之既能够促进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能够防止局部经济过热的蔓延。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价格总水平的涨幅能够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