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审美自由的空间――电视剧佳作年终评点

  中新网12月30日电 今年的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哪些新特点?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委会秘书长仲呈祥。

  思想艺术水平攀上新高度

  我觉得评价近年电视剧的首要标准,就看艺术家是不是自始至终倾注了对人民负责、对生活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创作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处理什么题材,都能开掘出深刻的主题,都能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它又是艺术化的,审美化的,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

  过去也有一些电视剧,尽管主题很好,但有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所以没有多少观众爱看。也有一些电视剧在形式感上做了很多追求,甚至于直接从西方借鉴、模仿了一些东西,但没有消化,没有为我所用,有东施效颦之嫌。这几年的优秀作品已走向了一种审美创造更自由的天地。

  以《长征》为例。它与改革开放初期或90年代初期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上党战役、忻口战役等相比,焦距对准的是事件中人的精神形态,而不是那个事件,所以它就符合艺术规律。又如《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石光荣、褚琴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一段难忘的历史、复杂的历史。今天的人们可以从这两个艺术形象身上或多或少地照见自己和身旁人的影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用《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对比过去的同类题材,可以明显感到中国电视剧在思想水平、审美水平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快感得到启迪和升华

  不论表现什么题材,不论采取什么样式,电视剧都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健康的审美情趣,让观众不仅获得快感,而且通过快感得到或多或少认识上的启迪、灵魂上的升华。越来越多的优秀电视剧开始进入人类审美文化的行列,努力代表著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如央视播出的《牵手》,力求用现实社会大家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来处理这个感情题材。它使观众通过屏幕的艺术形象照见了自己,尤其是男性观众会想,我有没有忽略了自己妻子的存在?它也使女性观众思考,当第三者出现时,如何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这种感情生活的变故?这个电视剧就这样通过流畅的叙事、生动的情节、感人的形象,把观众带入到那个情景里去,表达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捕捉观众审美神经的共鸣点

  观众群体形成的社会审美神经,常常有一个共同的兴奋点。艺术家要紧跟时代前进的脉搏,要善于捕捉观众审美神经的那个共鸣点。这是一种本事,这种本事只有深入生活,为人民服务之后才能获得的。如《大哥》完全是写中华传统美德的,就那么一个中国的长兄为父,在处理繁杂的家庭矛盾过程当中,映照著社会生活的行进,使每一个观众都感到亲切,甚至觉得仿佛自己家里就有这么一位大哥。这类作品观众要看,当然还有一个形式问题。一般来说,产生轰动效应的都是长篇连续剧。观众接受习惯是从中国的章回小说里演变过来的。它要求这一集的人物相对集中,故事相对完整,对前一集有呼应,每集产生一两个高潮,末尾留有悬念;每过二、三分钟,或一句台词、或一个动作、或一个细节,去刺激一下观众的审美神经,让他看下去。从《雍正王朝》到《空镜子》,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其艺术结构大多符合长篇连续剧的这种审美规律。

  艺术创作切忌急功近利,短视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电视剧当然有一个收视率的问题,也有广告效益的问题。但是收视率高的,收益好的,有的并非表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那些作品,就不能一味肯定了。(本文采访素材由央视《文化视点》栏目提供)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