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蒋子龙褒高行健贬卫慧

(星星生活周报特稿记者李公)9月下旬,一行5人的中国作家代表团顺访多伦多。著名作家蒋子龙在接受星星生活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中国作协庆贺。他更称,《上海宝贝》的被禁是对卫慧创作水平的高估。快人快语的蒋子龙还认为,中国即将产生一代文豪。

他表示,中国在文革时期及之后的“反精神污染”的时期,有存在过文字狱的情况。但他更说,现今目前的中国作家的写作并不受意识形态的任何影响,反而“自由度太大”,作家的本事不知在哪里?重要的是,作家们的注意力的已不必顾及其政治倾向。

近日晚,以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顺道访问多伦多,多伦多的20多位文友闻讯赶来参加款待晚宴。此行的作家还有,徐小斌、周大新、迟子建、钮保国。他们此行是参加在渥太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作家节”,顺访多伦多。本地知名作家洪天国、张翎,著名诗人川沙、笔蜂等也参加了晚宴。

本报记者采访了蒋子龙先生。在请他谈谈对当代中国大陆文坛的看法时,他概括性的总结了大陆当代文学创作的几个发展阶段。自文革结束后,迎来了中国当代新文学的第一次浪潮――文坛寻根潮。由於文革几乎砍断了中国文化的根,因此,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以反思现实,批判现实并提出很多问题为题材的问题小说,如《伤痕》,《拜年》等。其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又迎来了一股被称为先锋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模仿借鉴西方各种文学创作流派的浪潮。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显得很浮躁,很急功近利。很多作家下海经商,水性不好的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重回陆地。

而目前,经过文革后二十多年的发展、积淀,当代中国作家开始定心,变得更加自信及富有实力,不再刻意模仿西方,而更立足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土壤,写自己想写的及应该写的。现在的中国文坛相当活跃,平均每年创作700多部长篇小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及作品。如蒋子龙《人气》,徐小斌的《羽蛇》,周大新的《二十一世纪大厦》,迟子建的《伪满洲国》等,因此,蒋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及希望。

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与世界交流时,他指出,中国文学与世界的沟通的核心问题仍是中国文学本身的质量,虽然作为汉语与英语为主的外国语言的转换问题仍是一个沟通的障碍,但是近年来,随着部分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如《乡魂女》在意大利获得银奖,表明中国的文学作品借助于银幕上的画面及字幕的说明仍然可以同世界交流,被世界认可。

同时,随着部分走出国门的中国作家开始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也进一步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他很聪明,曾是中国作协外联部的翻译,他的获奖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也使得中国文坛对诺贝尔奖的理解更加真切。

此次在渥太华的国际作家节上,有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八十多位作家,组织者专门安排半天的时间为那些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人士与中国作家进行专题研讨,反应热烈。蒋先生相信,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之路必将更加宽广,形式也愈将多元化。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