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阻碍了“海归派”创业?

近年来,随著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创业已成潮流。目前,全国共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留学生企业近4000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然而,这支高科技新军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有不少的隐忧:少数“海归派”创业不那么顺利,他们创办的一些企业“水土不服”,是什么阻碍了海归派在国内的创业?

市场报29日胡慧平文章指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本质是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促进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功能单调,许多创业园只考虑到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软环境的优化,还不能针对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特点提供关键性的资源支持;二是缺乏高素质的孵化队伍。许多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多为事业单位,受到事业单位编制和薪资的限制,难以招聘高素质的员工,进而很难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指导和投融资等深层次服务;三是个别创业园在发展中甚至出现浮躁之气,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还比较少,不少创业园的设施还出现大量闲置的情况。

此外,外部环境也存在制约留学人员发展的因素,如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法律体系也不够健全等等。

廖先生一年多前从美国回来,刚入驻成都留学生科技创业园就签下了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不少专家都看好他的项目,技术先进,又有雄厚资金,创业应该十拿九稳。谁料项目只延续半年便告吹,合作双方不欢而散。无独有偶,湖南也有这么一位姓王的“海归派”,两年前回国注册成立了一家环保公司,由于管理能力有限,公司难以为继,最后只能关门了事……

留学生创业受挫原因很多,但是发展路线不明、经营管理不善无疑是断送企业前程的重要原因。在国外,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技术背景,然而,在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则比较欠缺。况且不少留学生长期在外,对国内情况反而陌生了,这些都对创业有所影响。

要想创业成功,创业者不仅要懂技术、懂管理,还得抓市场。曾在加拿大贝尔实验室工作过多年的胡敏博士,回国创业才几个月就遇到了不少难题。他独立开发了一套高性能视频服务器软件系统,在宾馆、智能居民小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多项专利,但市场拓展却并不顺利。胡博士说,相对而言,国外的市场比较成熟、规范,你只要有好的技术,资金、市场等等都不成问题,有人会替你打理一切。

为了争取人才,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条件。北京市规定,归国留学人员在京创业最高可获得2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助。深圳提出,出国人员个人到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采取无偿资助形式;从事科研工作,经认定属高科技项目的,可获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0至15万元人民币。南京除设专项资金吸引留学人才外,对急需的留学人员的户口指标编制不受限制,配偶随迁,未成年子女和父母可在南京办理入户。一些地方的新技术开发区还为归国创业者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的创业基金,但对于前期投入很大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钱仍不足以支持到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1999年回国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的汪潮涌认为,资金的压力是最大的。他20岁获奖学金赴美留学,28岁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副总裁。1998年他辞掉年薪至少百万美元的职务回国创业,理想是在中国创立一个大型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他说:在硅谷,你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去找风险投资公司,命中率很高。而且一旦决定为你投资,投资公司会帮你找市场,以至帮助你提高管理水平。国内也有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很不成熟。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实力为企业提供国外投资公司对企业的那些支持。国内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条件是看你有多少房产、地产、设备等有形资产做抵押,创业时期的高科技企业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除非你能从国外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带回大笔资金,否则公司很容易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陈榕、刘艺平曾供职于美国微软和网景,几年前回国与三位清华同班同学共创科泰世纪软件工程公司。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金融界必须培养或引进这样一批专家:一要懂技术,能理解项目的科技水平;二要懂市场,能判断项目的市场前景。

许多“海归派”对国内行政效率不高的现实多少有些无奈:“在中国办事,循正规途径,可能就会拖三阻四,要靠走门子、走关系才行;竞争环境并不公平,而且,其中一大竞争对手恰恰就来自于政府本身;勾兑文化适应太难,它表现为世故、圆滑,故布迷阵、巧设关卡,不露声色地揩油、贪得无厌地索取。归国创业的人,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领悟个中滋味;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封锁先进的科技和产品,针插不进去,水泼不进去;缺乏诚信,如履薄冰,总怕周围有陷阱。”

张毅大学本科毕业后到美国修完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和MBA,又在华尔街干了5年后,她进入了世界著名的摩根・士丹利银行,成为一名收入丰厚的银行家。这种经历培养了她强烈的规则意识,但也使她在回国创业的几年里,对国内这种“桌上”与“桌下”混杂的商业环境很难适应。有一天张毅突然发现她的公司交的税比周围企业都多,事后才发现人家有“灰色渠道”。可见,“海归”企业往往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入乡随俗”,要么因成本降不下来而被市场淘汰。张毅的几位朋友就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回来试了几年,又回去了。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新闻快递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